五行是指什么?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是古代阴阳学说中对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的定义和划分方法,而八卦也是用五行来标记的。 五行,简单地说就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五个类别或五种德行。这个观点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中“五行”的记载: “曰水,曰火,曰木,曰金,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水具有滋润向下流动的特性,火具有温暖向上的特性,木具有生长曲伸的特性,金具有肃杀刚折的特性,土具有生化万物、承载万物的特性。
古人很早就发现自然界里的各种现象有相生相克的规律(例如四季更替和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于是开始将这五个属性相互关联起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循环变化(例如把金生水比作秋天干燥的天气使得河水泛滥,因为金能克木所以生水),并且以此阐述世间万事的变化关系。比如说金能够克制木,水能够滋润金,所以说金生水;同理可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种相生相承的关系被概括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就是后世常说的五行相生关系。
同样,金能够克制木,水能够浇灭火,而火能够熔炼金属,所以有了 金克木、 火克金、 木克土的说法,这是五行相克的概念。
按照这样相生相克的顺序,人们把宇宙中的事物归纳为五大类: 水——包括江河湖海等一切液体;
火——包括阳光热能和各种火焰;
木——包括森林花草树木和大动物的身体;
金——包括山川岩石和金属矿藏;
土——包括大地以及动植物体内的物质。
在《易经》里,以这五种属性和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具体的事物一一对应起来的。比如“震”卦代表雷,它属于“木”,所以叫做“震为木”。再比如“坤”卦象征地,所以称作“坤为地”。还有“乾”象征着天,称之为“乾为天”……这些说法沿用至今,成为了判断事物属性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