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字五行属什么?

方烜方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汉字五行属性,是古人对汉字的一种认知方法,认为有些汉字的形体结构对应于一定的阴阳五行的属性。如“金”、“木”等字的结构有横折的形痕,被视为属金;“水”、“火”等字的结构中有弯勾,被认为是属火;而“土”的字大多有“土”字头,或为“土”部首组成的字,所以被看作属土等等。但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由于汉字的历史漫长,形体演化很大,因此同一类汉字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五行,甚至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也会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那么,作为食物属性的糖究竟该归入哪一行呢?

在《康熙字典》中,有两个关于“糖”字的解释:一个是“唐切”,另一个是“徒郎切”,这两个读音都是今天普通话中的“táng”音。而在今天的汉语方言里,还有部分地方的读音仍然保留了古声“tang”,比如山东部分地区读“tang”,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也读“tang”。这种读音上的差别实际上反映出“糖”的本字在古代有不同的写法,而这些不同时代的字体所对应的五行也不相同。那么,这些不同时代的字分别代表什么呢?

根据《康熙字典》中的释义,第一个“糖”字出自“《说文》:‘饴,谷食糖也’”;第二个“糖”字出自“《广韵》吐光切〖注〗亦作饧。……《周礼·天官·笾人》:‘祀燕共稷黍,以笾实之;祭祀共饴饧’”。这两个“唐”字虽然读音一样,但所指含义却完全不同:第一个“唐”字出自《说文解字》,“饴”是谷类食物,指的是用粮食制成的糖浆,也就是今人称的蔗糖或白糖;而第二个“糖”指的则是麦芽糖,即现在北方所说的“熬糖稀”。至于“饧”则是一种较硬的糖(类似于今之“硬白砂糖”),一般不用于制作食品。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糖”字在字形演变过程中分化出了两个不同的意义,一个变成了我们今天说的白糖,另外一个就是用来做面食的麦芽糖,也就是说古代“糖二声”的本意就是指麦芽糖,因为它是从禾米中提取出来的甜味物质,所以它应该归属于土地一行的属性。当然,如果仅论其食物性的话,它的确可以归属到所有五行的范畴——不过这恐怕与古人的初衷相去甚远了吧!

优质答主

“ 糖”这个字的五行应该是“土”吧,我看了字典里的解释。 我查了“糖”的拼音是“tang”,在《现代汉语大词典》里解释为“用蔗糖制成的各种甜食,如糖果、冰糖、白糖等。”这里没有提到“火”也没有说到“水”,因此我认为此字的属性不是火的,也不是水的,那么就只能是土的了,因为土生木,而糖这种食物是用甘蔗做的,即由木做成的是土属性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