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是什么五行?

晋灵橘晋灵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根据《说文》,“给,相配当也”;而古文“与(予)”即为“相配者”的意思. 2、根据甲骨文中对“予”的释意,“予”是“弋”字去掉横木的象形,即“以绳系鸟足而射之”之意(参见金文、小篆中的“弋”字及汉代画像石中的射箭图)。所以“与”应从“弋”. “与”字在六书中属会意兼假借,其本义应为“助”或“赐予”。《诗·小雅·节南山》:“悠悠我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勿谓无言,畏人之敢言。”此句中用作动词“给予援助”“帮助”.

3、古汉语中没有表示“给”“供给”意思的动词,因此,现代汉语翻译为“给”或者“给予”的古汉语句子中,多把“与”“予”作动词用。如“寡人欲以五城求子之女”,译为“我打算拿出五个城池来换取你的女儿”;又如“王授璧,曰:‘敢请子献之’”,意为“大王将玉璧递给我,说道:‘请允许我把玉璧献上’ ”. 但是这些诗句中出现的“与”“予”(读yú,下同)却并非动词,而是助词.例如“莫吾与归”,这里的“与”就是“帮助”“辅助”“陪伴”的含义了,也就是“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回家)”的意思;再例如“不我知”,这里的“予”便是“被赏赐”“得到”的意义了,也就是“不赏识我啊”的意思. 所以如果只按字面解释,便会出现很多矛盾处:怎么“与人”会有“给与别人”的含义呢?怎么“予取予求”会是“自己索要自己”的样子呢? “与之”和“予之”就更不能理解了--既然是“给他”,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我”呢?既然已经说了要“给他的东西/事情”,那么后面这个“给”还有必要出现吗? 在这些语句中,“与”“予”实际上充当的都是“施事+助词”的结构,而非动词.

4、其实,古汉语中也有专门表“给”义的动词——给、与,但一般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而且它们的字形也与“与”相差甚远。

5、综上可知:古代汉语中,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表示“给”的动词,所谓“与”“予”皆非动词,它们实际上是助词,相当于我们现今常说的“给(gěi)”或者“给(jǐ)”,只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逐渐演化为动词并成为日常用语罢了!

伊湘云伊湘云优质答主

这个五行的概念比较久远,来源于古人对事物类别的划分。 比如“形”可以区分为“木”、“火”两种;而金与水的五行分别,则是来自于《尚书.洪范》中“金曰从革”“水流润下”的说法。 而“声”的五行则更复杂了些,因为汉语语音系统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不得不采取一种“分治”的方法来讨论其“相生相克”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音之五行的说法(详见百度百科词条)。

至于为什么把这种理论引入到中医领域呢?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有关于人体的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而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的知识体系的的确确是需要一些哲学观念作为基础或支撑的。所以“阴阳五行”的理论被引入中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