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闲是什么意思?

戎宝宝戎宝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但只是用来概括自然界五种基本要素的属性的概念,并没有赋予其后来的意义和功能。西周金文中出现的“行”字多是作为动词用,如: 《何尊》铭文: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底命不廷方荒夷羌,爰克襄世厥事,在周公庙。王若曰:“小子懋哉!朕命尔斐侯,辟晋。” 《小臣祭簋》铭文:隹十又三月初吉庚寅,小臣祭入自外,入即王庭,敢见,乍(作)册帝辛宝。 这两例中的行都是动的意思,与后来指空间方向的行意思不同 《书·尧典》中也有载述: 「若稽古尧,日宣德承平,二十有八载,放勋乃登庸,十有五年,睿德宽仁,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原始人对于时空关系的一些朴素认识——时间上的久暂、空间上的远近都与人事息息相关。这大约就是五行说的雏形了。

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的活跃,传统的礼乐制度逐渐被打破,原有的天地神权体系受到挑战。为了应对新的时代需求,许多思想家开始从传统礼制和宇宙观中寻找答案,比如孔子就试图恢复西周的礼乐秩序,墨子则认为只要人人都不自私,那么天下就会大治,至于鬼神则是不需要考虑的,老子的无为而治更是将天道与人道分得清清楚楚。他们虽然都没有对宇宙本体做出解释,但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不过,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是阴阳家的学说。这个学派的人善于观察天文和地理现象,然后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他们的观点在诸侯争霸的时代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也最容易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的。所以,到了战国末期,他们已经占据了思想界的半壁江山。

由于五行说是从天地四时这种自然现象里总结出来的哲学理论,因此阴阳家的学者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将之应用在天道的阐释上。他们发现,如果将阴阳的二元论与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结合起来进行推演的话,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成果——那就是可以完美地解释世界万物,包括政治秩序,乃至人事变化。于是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肆宣讲自己的观点,五行说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学说之一。 而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法家。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保留了阴阳家和五行说的部分成果,将其融入自己的统治术之中。例如秦始皇陵的布局,就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以金属铸成山川日月等物,并布置各种机关,以此显示天子威武。

汉初,刘邦以秦亡为鉴,采纳了“黄老之术”,施行清静无为的政策,使得西汉王朝初年经济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增强。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统治者认为这样的政策太弱小了,于是又开始推行儒家的道德教化以加强专制主义。但是,这一做法很快遭到了儒生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强国富民,同时他们也看到阴阳家和五行家在历朝历代都很受欢迎,于是便把这两种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套新观念——“天人合一”。这套说法表面上是儒学的分支,但实际上却是阴阳家和五行家联合起来忽悠汉武帝的“黑心计”。

东汉末年,儒家学说开始衰落,五行说也开始走向没落。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和佛教思潮相继兴起,许多学者又重新拾起了五行家的衣钵,并且将之发展成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迷信。东晋郭璞就曾根据当时的形势撰写过一本名为《葬书》的书,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被后人所篡改,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内容已经很难考证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