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五行和纳音五行哪个准?

国大超国大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有趣,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疑问,因为我一直坚信八字的理论体系中,干支五行的力量远远大于纳音五行。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对“五行”的理解。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人用五行来比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是“相生”的,而仇人和冤家之间的敌对关系是“相克”的;古人还用五行来类比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水火不相容”“金木相攻”“土制水火”“土生金木”等等。当然,五行最好奇的,也是最让人困惑的是它的“相生相克”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古人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因此人们对五行学说的认识也就全凭感觉了。 到了唐代,有人觉得五行理论中缺少“中央之气”,于是引入了“十干”概念,即把天干分为了“阴阳”两个属性,用十个符号来代表“一阴九阳”,这样就构成了后来常说的“十天干”。同时,人们又把地支分为阴阳两组,这样就把“阴阳”“五行”和“干支”联系在了一起(具体可参见我的文章《十天干解析》)。

到了宋代,有人发现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即“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甲辰”“乙巳”…如此循环,发现了这个规律后,人们就可以通过一个“干”去推知另一个“干”,也可以通过一个“支”去推知另一“支”,这样干支就完全“流通”起来了。古人非常善于观察和想象,他们发现干支有这样的规律后,就想出了用“生克”关系去解释这一现象的方法——因为“子”能“生”“丑”,所以“丑”就有“子”一半的力量,“酉”能“生”“戌”,所以“戌”就有“酉”的一半力量……这样,古人就用“生”与“克”解释了“干支”之间的“流通”关系。

然而,这种解释是非常牵强的。首先古代没有任何一种工具可以做“生”或“克”的作用。其次,这种“流”通是建立在“阴阳”基础上的,如果某“干支”阴气太重或者阳气太盛都会导致“不流”,这在古代阴阳平衡的思想里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古人的“五行”“十干”“十二地支”等理论在构建时,其出发点就是建立在“阴阳”之上的,它们的根本性质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它们所描述的对象不一样而已。古人是用“阴阳”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用这五个简化的元素去说明这个世界,所以“阴阳”才是核心。

鱼家琦鱼家琦优质答主

纳水之旺土,火木金相位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于阴阳之中、八卦六十四卦之间; 生辰八字者,天干地支相合而成,四柱八宫分属乾坤震巽坎离兑艮八个方向或方位。 月令日时各五阳干阴支,其数合之为二十四山向。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以“年月”为基格,推算人出生的时辰是成立的。 但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判定时间。因为人的出生时刻是不确定的——他可能在子时末,也可能在丑时初;他可能是在某日的正午,也可能在某月的月末!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人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用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交节点”作为判断时间的依据。这样虽然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到节气的时间、温度高低等气象变化,但却无法像《黄帝内经》所描绘的那样精确地计算出具体的天文历法现象。因此古人又使用了一种更准确的方式——将一个节气划分成15份,每份14.9692秒,称为“秒刻”(相当于现在公历的秒)。这就是今天“立春”“雨水”这些概念的来由所在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