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家关于宇宙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一种学说,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无限时空里的有限存在;它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对应五行中的某一行的属性,这个属性被称为“五行性”或“五行属性”,这种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问箕子(商末贤臣)“天命"的问题,其中涉及了对立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先秦时期齐国邹衍提倡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归结为阴阳与五行的斗争。在汉代儒教成为正统后,阴阳五行说被吸收进儒家学说之中开始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行学说的核心是阴阳互生的观念。它是以五颗星作为媒介,来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五种行实际上代表了五种运动形式: 行——指天体在地上的轨迹。 木——指春行(东)、冬行(西)。 金——指正午太阳在天中的位置(北)。 火——指太阳由东向西的运行(南)。 土——指四季最终所达之地。 这五种运行形式可以解释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中间节气的变化,自然也能应用于一天之中的十二时辰和一周内的七天,所以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之一。
中医学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只有顺应阴阳的变化才能健康地生活。一旦失去平衡,身体就会有疾病产生。 由于人的体质有阴阳之分的,因此治疗时就有注意点: “阳盛阴虚之人,宜吃温热食物,忌吃寒凉食物; 阴盛阳虚之人,宜吃寒凉食物,忌吃温热食物” 这个“热”和“寒”其实就是一种五行属性,可以用来划分食物。中医还有五色归经的理论,用颜色分属五脏,再用五脏联系各相应的器官,以此推断疾病的病因和治疗。
人体经络也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串联而起,中医的穴位按摩、针灸都是以此为基础。 当然,后来此说被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衣着、生活习俗等等都用五行来解释。不过这些说法就过于玄奥而缺乏根据,属于迷信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