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和如何取用?

毛映心毛映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五行,而是一种位置关系、程度或比例。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的顺序,历来为学界所公认。其之所以确定为水、火、木、金、土,原因也在其中。因为宇宙万物皆由五行相生相克而成,此五者为人世所用(天地之性),故《洪范》开篇即言:“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此五者在人生中的作用和地位为: 《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古人认为,人的气质是天生就决定的,有仁、义、礼、智、信五种,这就是所谓的“五常”;这五种气质在人身上的作用也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气与五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除了气质以外,我们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等等。这些“五”其实都源于“五行”。

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规律,将天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并将这五方与时日的十二个时辰相配——东方为甲乙卯辰四时,南方为丙丁巳午四时,西方为庚申酉戌四时,北方为壬癸亥子四时,中央为戊己丑未四时。 当然,这种分法只是大体上划分了天的区域,并不绝对。例如,在农历十一月,太阳几乎昼夜都在北极附近,所以每天的位置几乎都没有变化,这就导致了“子时”的分界点一直在变,而“丑时”则完全不存在。又比如,农历十二月,太阳在深夜达到极点,这时“亥时”的前半部分就被划走了。

古人发现,在天体的运行过程中,总有恒星相对固定地在某些特定区域内运转,这些恒星所在的区域便被划分为“星宿”——也就是现在的“二十八宿”。每行七宿,一共五行为三十个星宿。由于地球不断公转,每当“五星连珠”或“七星伴月”出现的时候,总是令人震撼。 那么,“五方”“五行”以及“五星”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引力导致地球自转轴倾斜且指向不变,从而形成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季的周期运动。由于地球同时还在自传,导致了“上中天”和“下中天”的出现,并形成了“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立冬”等节气。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中”就是太阳位于地球正中之时,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或“冬”。 了解了这个“中”的含义之后,其余的四行就很容易解释了——两行属阳,一行属阴,一行不温不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