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五行中属于什么?
“五”,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用来表示数量的词之一(一、二、三、四……五十),它和“十”一样,是一个表示整数基数概念的单位词。 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里的“五”都是数词,指代的是5这个具体数字。
“行”,古字写作“彳”,本意是指人们出行的时候所走的路。引申开来,意思就多了起来,比如行为、行动、从事、流动、运行等等。在这里,它的含义是“道路”。 “道”字的本义是道路,也可以特指古人想象的天上的道路——因为它太抽象了,我不好配图,否则就弄个银河系图什么的。在《兰亭集序》里,晋代的文人王羲之把“道”比做人生之路:“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在中国历史上,“道”的含义极为丰富,它是哲学观念里的最高概念,也是文学语言里最美好的词汇之一。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道”与“行”的关系相当密切,可以互文见意。 所以,将“道”与“行”结合,就产生了形容行为的词语——“道夫”。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先秦的典籍里:“士行兹有道焉。”——《礼记·檀弓下》 汉代的经学家赵岐注疏《孟子》时,第一次完整地出现了这个词:“夫道者,所由适古之道也;行者,所由行之迹也。” 我想,这就是“大道之行”或者“天道而行”的来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