钲的五行属于什么?
在《说文》里,“钲”被解释为:“钲,军乐也。一曰钲,铙也。从金,贞声。”段玉裁注云:“今人用钲以代鼓,其状如船,其中有槌击之而发声者也。”“铙”古与“铙”通。 “铙”在甲骨文中像一副敲铙的样子,是“钲”或“铙”的本字;金文中作“铙”,隶书作“铙”或“箏”,直到现在简体汉字“箏”。所以古文字学家认为“筝”是从“铙”派生出来的形声字。 《广韵·平声·青韵》中有“筝,竖琴,小古筝”的记载;宋人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十七》中也有一幅“弹筝图”。这都说明在古代,“筝”就是竖着的乐器(与现在不一样),而且用来弹奏的弦(15根)和现代的竹笛差不多,并且是管乐类的乐器。
后来有了横吹的笛子,为了区别,就把“筝”写得跟它很像,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鼕”字也是描写演奏时声音的。东汉许慎撰《说文》:“鼕,鼓声也。从鼓,冬声。”“冬”字在这里表意,指的就是这种类似鼓的声音。
以上都是关于“钲”“铙”“筝”“鼕”字的来源、字形演变过程以及它们的本义或引申义的解释。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呢? 我认为可以这样表示: 也就是说,从源流上来看,“钲”“铙”“筝”“鼭”这些字,都有同一个祖先——“戈”字。古代打仗时用戟、矛、戈等兵器,战败了就用“戈”投降。古人创造这个字符的时候,就形象地把它画成了向两边分开的样子——即“勹”。这就是这些字同源的原因。
再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字除了“弋”字外,都属“金”部,因为“钅”代表金属。 “弋”字独特,因为它是个后起字,是“雉”(zhì)加上“弋”——打猎用的带钩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