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微字属什么?
“五行”最早出自于《尚书·洪范》,文中讲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的“行”是“行列”的意思;“五行”就是“五种行列”。这是古人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归纳到水、火、木、金、土五个基本元素中去,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个元素构成或组成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后来这一学说被引入医学领域,人们用五行来比喻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发展出一套中医理论体系。 如《黄帝内经》中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脾者,谏议大夫,五谷粮飧。”“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这里把人的内脏形象地比作为“五行”中具有特定属性的五种物质,并且将这五种物质与五脏的关系固定下来,认为肝喜调畅而恶抑郁,对应的是木属性;心主神而脾胃运,对应的是火属性;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对应的是土属性;肺主肃降通调水道,对应的是金属性,肾主藏精,主水,对应的是水属性。 这正是根据人体内环境的客观存在特点,对五脏功能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从而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本模型。
因此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用来解读自然界和健康机体密码的一种认知方法和思维路径。 然而,这种学说并不是僵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人的体质有差异,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用药后有反应,等等。所以在临床上需要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