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属五行什么意思?
“五经”,又称“五典”、“五常”等,指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乐》、《春秋》,最初只有《诗经》和《尚书》被称做“经”,《礼记》、《乐记》和《春秋》被称为“记”;战国时,儒家学者将这五种典籍加以归纳整理,取其中精华部分编成“经书”,共有180篇;东汉时,儒生又增订注解这些经书,形成今文经学;唐代时,官方主持修撰了新的《五经正义》;宋代以后,“四书”与“五经”并称为“六经”。
至于“文”字是指什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文者,物象之总名也。”(《广雅·释诂三》)也就是说“文”是一个泛指一切事物的统称。
由此而论,“五经”就是五个大类、五个总称,里面包含无穷无尽的小类、具体事物、事件等等。这种理解下的“五经”和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自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严格意义上的“五经”了。
但这种对“五经”的解释太宽泛了,也太抽象了,好像无所不包却又什么都不能给出具体描述的样子,所以,人们又希望有一部著作能具体列举出“五经”到底包括哪些东西。于是,就有了一部的《汉书·艺文志》——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古代中文献书目。
《汉书·艺文志》列出有“五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四史”(《春秋》、《战国策》、《楚辞》、《史记》)以及诸子百家的著述,共计3817篇。这就是汉代人的“五经”和“四书”。 后来汉代的经学逐渐式微,可汉唐时期的中国人仍然以读过“五经”为荣耀,这个“五经”自然不是上述的“五经”了,而是指《诗》、《书》、《易》、《礼》、《春秋》。
至于“四书”,在唐代以前似乎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南宋朱熹编定《四书集注》后,才渐渐确立起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