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校花结局是什么?

水嘉宇水嘉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昨晚开始,豆瓣小组就疯狂转发一则微心愿——寻找孔老师。一位孔姓老师,在豆瓣上发布微心愿,寻找自己的藏书。帖子一经发出,数十小时之内,转发者众,求书者更多。到底是什么样的书,能如此吸引众人?

看过《心理罪》这部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被方木的结局震惊。一个曾经与凶手面对面战斗的老师,最终却选择了死亡。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结局是否合适?是否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今天来一起探讨一下:

今天的人们似乎都怕被吓到。如果真要论有什么东西会让人做噩梦,吓破人胆,恐怕“老师”这个称呼绝对能位列前茅。西方世界对于老师都有种恐怖的迷信,认为他是不净之人,凡是遇到老师都应该避而远之,否则就会沾染上坏运气。美国芝加哥的一个家庭更曾声称,他们的女儿被老师拖去喂养老鼠。而在中国,人们常说的“三年怕狗,五年怕鸡”,所指也正是老师的惩罚。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被神化。老师拥有一切,知识、道德,甚至生命,学生对老师都必须毕恭毕敬。

老师体罚学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打手心、罚跪、摘帽、斥辱更是司空见惯。体罚的理由往往是“你让老师很生气”,或“你不行,我要替你父母教训你”。1982年9月19日,江苏如皋县王元小学五年级学生苟浩轩,因放学后没有背出书上的三字经而受到班主任陈老师罚跪、打手心、摘五角星帽子,并被斥辱为“王八蛋”。1982年9月21日,江苏如皋县岳庄小学学生陈素素,因课外写作业慢而受到班主任陈老师罚跪,并被摘掉红领巾。同年12月28日,如皋师范学校学生范某,因学习成绩差而遭到班主任吴某打耳光、罚钱和罚跪。

对老师的敬畏,使得学生不能轻易反抗。于是,便有了以暴力治暴力的不合理现象。

师道的尊严,使得教师难以提出道歉。正如《心理罪》中的侯亮那样,在孔宏伟打死女学生之后,只有当他自己也“做了老师”,师道的尊严将他激怒,他才愤而上诉,最终却是以自杀结果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在《心理罪》中,作者也是为孔宏伟找到了出路的。他在《心理罪》的书中指出:“凶手最终会被捉拿归案,他们所受到的审判,不会是最初预想中的无期徒刑和死刑,而是免除刑事处分。从法律范畴来讲,凶手们是因为年满十八周岁,被从轻或者减轻刑罚。而从因果范畴来讲,他们是为了给更多的生命赔礼道歉。”

道歉,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最好办法。但这个“铃”,有时真的很难解。学生伤害了老师,老师学生都还在!老师伤害了学生,死的只是老师!所以,如果老师在体罚学生之后安然无恙,那么,我敢大胆预测:这位老师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还会体罚学生!

我曾经在一本德国杂志上看见过这样一篇文章。文章说,在德国有一个专门研究儿童心理机构建议:现在的一些教师应该向以前的教师学习。过去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唱能跳,还经常组织游戏,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儿童不喜欢这些人刻板无趣。

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总有那么一些观念是不易颠覆的。好的教师从来不打学生。但好的教师标准并非固定不变,如果守旧,只能落后。

对老师而言,尊重学生乃至热爱学生并不意味着姑息放纵他们,使课堂纪律成为一片乱滩;意味着要像对待朋友那样,真诚相待,敞开心扉,共同营造“教学相长”的环境。也就是说,实行以 “心”换“心”的“情感征服”。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浩然正气去潜移默化青少年,使他们认识真善美,远离假丑恶,最终心悦诚服地遵守制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