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等待戈多演员?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它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著称于世,是开创荒诞派戏剧先河的经典名剧,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西方当代的里程碑剧作”。它的故事情节异常简单甚至单调:只有五个角色, 外加一个从头到尾没有露过面的戈多(Godot)。一天,黄昏将近,荒野上有一条小路,路的尽处有一棵秃树,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坐在树下等一位名叫戈多的人,他们聊天、闲扯、争执和斗嘴。这两个可怜、愚笨、不幸流浪汉,在经历了漫长焦灼的等待之后,从黄昏等到夜晚,戈多始终没有出现。“只要他来了就好了……”
“那还用说!”
“不过他会来的,是吗?”
“他一定会来的……”
两个流浪汉把夜晚苦熬到天亮,他们几乎绝望了,他们甚至要离开这儿。这时,一棵绿叶茂盛的树出现了。这标志着新的一天的来临。两个流浪汉如前地等待。这时,一个男孩儿给他们传来了消息: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咱们走吧!”
“走不了”。于是,幕落。
第二幕与一幕非常相似,只是两个流浪汉一再重又来到这儿等戈多,又度过了漫长的一天。末尾依然是“咱们走吧!”
“走不了。”全剧在一片静默中闭幕。全剧的结尾是令人失望的。
这部戏上演于1953年,上演之初,引起了不同国家不同观众的不同反响,有的哄笑,有的冷场,有的则报以热烈的掌声。它在法国上演了一百四十多场,有的评论家说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剧本”,有的则认为它“不外是把法国戏剧的传统砸得稀烂”。这部戏在英国的反响是冷漠的,评论界和观众都未以热情对待。而在美国则大受欢迎,它不仅演出多场,而且还被介绍到电视中去。
剧本内容之荒诞不经和表达方式之离奇怪癖,使观众和批评家们大为震惊。他们不能对它做出“是”或“非”的简单判断。
这部戏既没故事,也不刻画人物,而是以无头无尾的梦景形式来烘托剧中所要表达的荒诞色彩。剧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一个字:“等”。但等的是个什么东西,似乎可以有多种解释,有的批评家认为剧中人等待的“戈多”代表着人们所追求的或者是在等什么幸福,什么未来,正如《钦差大臣》中人们等待的是“圣人”,《寒夜》中江雪英盼望的是丈夫归来一样,而另有的评论家则认为他们所等的不过是一场灾难……剧中所要探讨的是人生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而活着又是怎样的状态?”
剧作家对人的存在,对生活是悲观绝望的,“世界的终结”是这出荒诞派戏剧所要表达的主要情绪。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弗洛伊德和卡夫卡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马塞尔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继承了现代主义艺术的传统,如象征、意识流、抽象主义、非理性主义、荒诞等手法,使他的作品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树上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