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字五行属什么?
古文字中,“尤”、“俞”二字本义同音通假,都读作yóu,是“攸”的本字。在六书中都属于会意兼形声字。《说文》:“尤,异也。从㞊从尢。”段玉裁注曰:“㞉者,人之有所特异者也。凡特别之谓皆谓之尤。今人言异乎寻常即谓尤为奇特。” “尢”表示特殊的人,而“㞊”则表意动作的方向,合起来就是“格外与众不同”的意思。
上古时期的“尤”字多写作“尢”,且字形变化不大,如甲骨文中所见的“尤”字便是一头戴一巾,状似瘸腿之人(上图)。金文中“尤”与“尤”的字形差别也不大,但已出现“弓”的形旁。战国秦简《苍颉篇》中的“尤”字已经发展出“矢”的声符,到了小篆时期则完全变成以“殳”为形旁的形声字(下图)。至于隶书和楷书的“尤”字,则基本保留了小篆的原型。
由上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尤”字最初其实是会意的,而且其本意也是“非同一般”之意。既然如此,为何后来“尤”又有了“邪”“恶”等贬义呢?这还得从它的引申义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一些品行不端或行为怪异之人统称为“尤”,并逐渐将其视为异类。久而久之,“尤”就成了“邪恶”的代表,因此就有了后来的“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等等成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尢”人走路一瘸一拐,所以“尤”有拖延、迟缓之意;另外“尢”的读音也与“妖”相近,因此“尤”又有“妖怪”之意,所谓“妖孽”便是此来。 总之不论哪一种说法,“尤”字的“邪恶”含义是由它的本义演变而来,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俞”这个形声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演变为“优秀”“愉悦”这类褒义的形容词的呢?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俞”的主要意义仍是它作为形声字的声旁所携带的“愉”的意义——“快乐”。比如我们常说的“怡然自乐”里的“乐”、“其乐无穷”里的“乐”都是指“快乐”。此外我们还用“乐”来表示乐器,以及“乐于助人”中的“乐”都是这一意义系统的延续和发展。可见,尽管“俞”还有别的意思,但其最重要的核心义项仍是指“高兴”。
不过根据古文字学家的研究,“俞”的初义应当是“跳跃”。《说文》:“俞,遂也,相答也。从反句。”“句”的意思是“弯曲”,因此这里指弯弯曲曲地向两边伸展的样子。由于人的双脚可以在弯弯曲曲地向上跳的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并不断向前跃进,所以这里的“俞”当指的是一种“跳跃”的动作。
当然,既然是形容“跳跃”,那自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双腿并拢在一起上下起落,而应该是两腿左右分开进行跳动。只不过这种“分开跳跃式”的“俞”很难被现代人理解罢了! 在殷商周秦的青铜器铭文中,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俞”的字形,比如西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中就有一例:
“无彝用休于我民,厥亦汝宁。勿替引,丕且敢扬于王庭。”
其中就有两个“俞”字:
这两个“俞”字都像是人在跳某种舞蹈时的样子——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右腿抬起向右侧跨了一步,左腿随之跟上并呈直立状态,然后右腿再迅速向左收回,左腿再向右迈开……整个动作连贯流畅,非常符合“俞”的“跳跃”之义。 再来看一个西周的铜盘(下图):
上面的纹饰正是一个人在进行“俞”的舞蹈动作的形态。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很熟悉这种跳跃式的舞蹈了。 由此可见“俞”的古体字形正是模仿人们在空中跳跃时的一种姿态,这与“尤”的会意形状颇为相似,或许正是因为“俞”常常用来表现“跳跃”的动作,所以才演变成了一种“卓越出众”的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