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五行属什么?
中国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字,是汉字的书面用语, 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这一字一画的演变过程至今约有三千多年历史。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自源文字(非表音文字)。它不仅是我国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也造就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汉字文化。 一笔一画见精神,一字一词铸国魂!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每撇每捺都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汉字之美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他们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努力传播着汉字的魅力。
“说文解字”创始人许慎曾提出“六书”之说是关于文字构造的理论。他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六种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个方面构成了汉字的基本特征,它们像一座座桥梁一样连接起了古人与今人,使我们对汉字产生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可以说没有“六书”就没有今天的汉字。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字像一个圆环带个弯弯的尾巴,表示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新月,整个儿就像是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之中…… “象形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含义,便于人们理解和使用。而且因为它是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图形符号,所以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美感性。”这是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季羡林先生的观点。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上”字中间一点代表高山,两边两短横象征草木生长,这样就把山上面与下面区分开来; “下”字则采用倒置的办法:将一点放在下方代表地面,把一长横竖过来置于上方,这样就形成了“下”字。 这种既简单又直观的造字方法一直沿用至现代。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天下之趣,莫近于此。”“休”是会意字:一个人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表示休息的意思;"牛"则是会意字:一头牛站在田地里,表示农耕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会意法就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汉字部首来表现出不同词义的构字方法,从而使得词语的表达更加准确和完整。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快捷、更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且还能加深记忆。因此,这种方式很受人们的欢迎。”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德宽先生如是说道。
4.形声 “形声者,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河出马师也。” 比如“江”这个字:左边偏旁“工”为声旁,右边偏旁“氵”为形旁,“工”意为制造船只;再如“”这个字:“木”“未”为形旁——“杏树”的“杏”,“未”为声旁——“杏子尚未成熟”。 5.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讯,令长是也。" 比如“天”原本是指头顶的天空,后被借用为宇宙万物之“天”;“明”最初的意思是眼睛明亮,后用来表示一切可以照亮的东西。这些原本只是语音形式的标记,但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假借之法。 6.转注: "转注者,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老"与"考"同义,“考"训"老","考"又可训丧亲之人;“老"亦可训年老之人: 老弱病残的老:年老的; 老奸巨猾的老:“狡猾”在这里作动词讲,意思是狡猾。故有此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建类一首”即是建立一个类属,然后以此为基点进行“同意相受”——同一类事物中所有的字都可以相互解释。也就是说,当一个汉字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之后,它就成为了一个“类属名”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转注法。 “转注”的方法在古代就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对它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汉字结构特点的不了解所致。只有掌握了汉字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应用理论体系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且得心应手。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我们应当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这份宝贵财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