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行属性是什么?
先秦时期,“四”是“三”的倍数关系——“四章”就是“三章”的意思;《诗经》里同样有“五”“六”的诗篇,不过都是确数了——比如卫庄公正直不阿,但卫宣公夺人之妻,所以后人作诗讽刺他,第一句便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滚滚浪滔滔,车轮浸湿盖车帐”(注意这里用的是“汤”字) 到了汉代,人们发现,其实“四”和“五”都可以算做倍数是“三”的双数,只不过前者是双倍的单数,后者是双数的双数而已!于是就有了两种说法来解释这个现象:一种是说“四”象征仁义礼智信中的“义”,而“五”则是“信”(因为“信”字中有一个“言”字);另一种则说这是因为“四”和“五”与春夏秋冬四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一样,都有四个数字组成,所以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信和金木水火土。 所以从这时候起,不管是“四”还是“五”,在诗歌中都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我举些例子出来,那么我就说说我最喜欢的古诗吧——杜甫的绝句之一,里面便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句子。这里的“两”、“一”当然是确数,可为什么“二”就成了双数了呢?答案就出在杜甫自己创造的词语上了: “二”字的古音为[sə],因此它读起来就和“双”差不多。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知道,杜甫在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他用“两个黄鹂”代替了一对黄鹂鸟。这便让本来只是确数的数字变成了双数,也成就了这流传千古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