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字五行属什么?
(一)五行的含义: 五行,是古代中国道教哲学里的一种系统论模态,它指宇宙间一切事物与现象的根本关系和循环变化。 中国传统的宇宙生成论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大元素互相作用并依次衍变而产生天地万物,这五种元素的交互运行产生季节变换。因此,古人以五行来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事的运作规律;五行相生相克,循环不息,从而构造出中国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体系。
《尚书·序》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处的五行是指五行属性,而非后世的阴阳五行,也非西方文化的五要素学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四根说,主张空间是由长、宽、高三样要素构成的,时间则是运动的量;又在其《物理学》中用四因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即目的因、动力因、形式因、实质因,成为后世西方理论思维的出发点之一)。
关于五行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学者们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1.五行说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活动,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楚国巫师为楚灵王祈祷时就说:“我使鬼而逐之,于路而杀之,何患焉!”后来巫术礼仪被儒家所吸收,发展成一种思想模式。这一模式在汉代得到发展完善。董仲舒认为五行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实体,又是五种基本特性,还指五种动作方式,由此衍生出相生相克的性质及规律。司马迁等也采纳了这样的说法。自此之后,五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
2.五行说是阴阳说的一种形态,是对阴阳说的简化表述。如清代戴震等人就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五行说源自阴阳说,将五和阴联系起来,将行和阳联系起来,用以表示两对相反的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运动变化,以此来解释万物的性质和运动变化的原理。
3.有学者认为五行说源于甲骨文的象形符号。郭沫若认为甲古文中的“行”像人的行走之形。由于卜卦时要用火来烧灼龟甲,故从占卜中产生了火的概念,因而有了“木火”二字,随后才有了“水火木金土”的五类元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五行说最初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和万物本质论的思想模型,后来又逐渐发展为一套分析事物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但是五行说毕竟起源于古代的宗教迷信色彩较浓的思想观念之中,所以也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例如五行生克的具体涵义等等。现代学术界已经基本弃用了以五德终始说为代表的五行说的发展形态,但在许多领域仍然在使用其本体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