婻五行属什么的?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百度百科里查不到“婻”这个字,原因就在于它并不是汉字,而是汉语拼音的音译字(或称汉字注音符号)。 190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后,中国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开始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当时人们普遍倾向于用意大利字母表来设计新的汉语拼音文字,因为意大利文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容易学习和使用,因此当时的学者们多采用意大利文、拉丁文的词汇作为拟声字母的名称,于是产生了许多如ā á à ǎ ài ai au an等看起来很像日文字母的汉字。这些读音和现在相比差别很大,比如“安”读[ɑn]并不读[ān],而“爱”读[ài]也不读[æi]——不过这也难怪,毕竟在制定罗马字的时候还没有普通话呢。
虽然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要采用罗马文字,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使用传统汉字,所以一些学者就建议采用汉字的结构造出能表达新发音的字符,而这些字符大多是以一个传统的正体汉字为框架,再配上日文字母的形式构成的一个全新的音符。这类字符大多数都是以“女”为主,因为在汉语中发[an][ai]这两个韵母的辅音都是[ŋ],可以看作是一个“女”加上个鼻冠,再加上一个元音就表示了这两个韵母。例如:
这些字符大部分都是由一个“女”和一个或者多个日文字母组合而成;也有少数由两个或者是三个“女”加一个日文字母的组合而成的,例如:
这种字符的特点就是:每个字符都由一个发音类似于日语[a](阿)、[e](耶)和[o](欧)的发音的字符为中心,然后在其左右分别添加元音、鼻化元音和鼻冠音。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将这个中心的部分写成近似于日文字母的形,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就将这些字符简写作类似日语的假名(注意是简写的假名而不是繁体的汉字!)形式,这样就出现了上述的例子中的这些类似于「あ」、「い」之类的字符。由于它们是由中国的学者设计的,因此就被称作中国的罗马字。 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以北京音系的语音为基础设计的这种罗马字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用于报刊杂志上,但是由于这种罗马字不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因此未能得到官方认可,只在民间流传。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撤往重庆,为了与留在沦陷区的爱国人士相区别,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种名为「国语罗马字」的拼音法。这种方法采用了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的单词作为其字符的名字,并且在名字中使用汉语的「一」和「二」来表达音节首元音和音节尾元音,这样设计出来的字符就比较像日文字母而不是像汉语的字了,而且为了与「汉语拼音」相区别,又称为「国语罗马字」,简称「罗音」或是「老A」。这导致了一个很恶搞的结果--当抗战胜利时,中国人用的「国语罗马字」变成了日本的罗马字,日本人用的罗马字却变成了中国人的国语。当然,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这一点---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才有人注意到这件事。
至于「婻」的意思嘛……应该没有特殊的意思吧~估计就是个用来给拼音标注音节名的符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