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行字怎么读?
“五行”一词,是后世对古代中国帝王将相们所信奉的一种说法的简称;这种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存在和变化着(《尚书·洪范》);这看似玄而又虚的说法其实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并得到官方认可了[1]——当时人们把天干地支作为时间体系来使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六十个组合共可组成六十岁的时间周期,一个轮回),而在这样的时间体系中,就有五行相生的顺序被确定了下来: 水→木(水生木) 木→火(木生火) 火→土(火生土) 土→金(土生金) 金→水(金生水) 同时也有对应相生和相克关系也被确立下来:
水→木→火→土→金→水木水火土(对应相生)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对应相克)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会将这个概念中的“行”读作háng[2];这是因为这个词自诞生以来大多是以名词的形式出现的 —— “五行”作为一个统称,可以指称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或五种基本物质,比如我们可以称它为“五金”或者“五事”等;同样它也可以用来表示各种事物相互关联和变化的规律,例如“五行无常胜”指的是没有一种事物一直处于上风的,等等. 但其实在古代汉语文献中,这个词还可以以动词的方式来使用 —— 这个时期的“五行”主要就是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的运行变化情况;而“行”在古人看来就是运动的含义因此在这里就被当作动词使用了,所以“五行”一词就应该被读成xíng,而不是háng [3]. 而当“五行”以动词形态出现在文献记载时,往往与“数”“气”这些概念一起被人们用来描述万事万物间的变化情况;在这些语境下,它就不再局限于指称五种基本元素的变化,而是可以用来概括很多其他事物的运动状态,如“四时之行”、“天地之行气”;同样的,这里的“行”也不能再按常规去念 háng,而要读成 xíng.
以上说的都是“五行”这个词在古代不同时期的不同意思和读音,但其实它们的来源还是一样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原本用来解释世间万物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词汇逐渐演变成为专指五种基本元素的名称而已 —— 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只用“五行”来表达上述的含义[4][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其中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五行之间是相抑不生的;还有的观点则认为五行不是五种元素,而是一组关系....),而这种观点最早其实是源自于道家学派的《列子·天瑞篇》一书的: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意思是:有一个极简单的存在状态叫做太易,接着出现了太初,然后才有了太始,最后才产生了由极简单到极复杂的物质的演变过程叫大素……
这里虽然还没能明确地提及到所谓“五行”的概念,但已经隐隐约约地将万物形成的五个阶段的概念给勾勒出来了;而这正与现代意义上的有关五行理论的最初雏形非常接近! 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都将“五行”一词里的那个“行”字读作二声 xíng,因为它最早是用来形容自然界万物发展过程中的五个阶段;而这个意思在今天的汉语里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它的动词性;所以我们才会在表达像“五行之数”这样带有抽象意义的词语的时候将它当作动词来用.
参考 ^ 本段引文出自郭沂著《五行探源》,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年9月第1次出版印刷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