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五行属什么的?
《说文》:“栢,松也”。王念孙谓:“栢、柏同……此与‘桧’、‘杉’‘杨’’之属皆以木为声而别者字也(引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按:‘桧’即‘柜’;‘杉’即‘忻’;‘柳’古或作‘栁’,即‘栁’,则‘柏’即‘板’也。故从木,从白。” 《庄子•大宗师》:“榆枋之木”,《释文》曰:“郭云:‘榆与榉之类,小树,不能高飞。’”可见柏的树本不高大。
《山海经•中山经》有“薄山”三十余座,其中许多山的名称含有“柏”字,如首阳山(薄山之首)、鼓镫山(首阳之东四十里)等,显然都是以柏树繁茂而得名。这些山中多产玉石,其所在方位又都在今天中国的西北部,所以古人便把这些地方视为产美石的宝地[1]。
由于人们认为这里的石头很珍贵,因此就常常用它们来雕刻器物。《管子.地数篇》说:“上有石城,下有赤砥,上有草木,名曰金石。”(译文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山上有一种像城墙一样的石块,山下有一股红色的细沙,上面还有茂盛的植物,这种地方的矿石是最珍贵的了。《周礼•考工记序》说:“筑氏为钟,陶曰章,冶曰金,铄曰化。”其中的“化”即“鎔铸”之意,说明古代的金属器都是从铜或其他矿物中冶炼出来的。
由以上记载可知,当时的人已掌握了用玉石和铜锡熔炼成金属的技术,从而为以后冶铁术和铜铁器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一点是我们值得自豪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目光仍然只集中在玉石、铜锡等物质财富上,因而也就没有注意到铁这个新的资源的存在和价值了!这真是令人遗憾的事啊!不过,虽然如此,我们仍可以从其他文献中找到一些关于铁的线索。
《礼记•月令》中说到了各种金属:“季秋之月… … 乃修封祀,祭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成王者,报功也。…… 乃命虞人执笙、匏、弦、歌、鼓吹而行春,禁虫毒,决积水,出民财无闭。顺草木,蛰虫咸动,不冰冻。”这里提到的是一种叫“虞人”的官吏,职责就是管理山林川泽和狩猎之事。此外还提到了笙、匏、弦、歌、鼓、吹六种乐器以及虫毒、积水和冬眠动物等。
根据上面的叙述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乐器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还能制造出不同音阶的乐器来;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懂得利用水来进行灌溉(因为水具有流动性和溶解性,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知道使用不同的工具来捕杀不同的动物。这就是他们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司寇”的官职,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查盗窃案件、处理纠纷并惩处犯人。
据考证“司寇”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一直沿用至今。那么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原来在古代,“司”是指掌管、管理之意,而“寇”则是盗贼之意。所以“司寇”就是指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而言的了(详见《礼记正义》卷二十)。至少在夏代就已经有了这种职务,而且他们还拥有自己的属下呢!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 但问题是夏代的刑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在使用铁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多高;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时已经开始使用铁器生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