靟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说文》中“毳”字下这样解释:“细毳,谓山羊也。从肉,毳声。子累切。”“氂”字下这样解释:“犛牛,如丝而赤黄色。从毛,氂声。莫昭切。” 又《集韵》中关于“毳”字这样的解释:“毳,细毳。或作氂。” 关于“氂”的注释更妙:“犛牛尾。亦作毳。”(见上) “氂”即今之“毛”字,这一点认识清楚后,再来考察这两个字在古文字形态上的演变过程就简单了。
汉代石刻汉隶中的“毛”字多是“髟”偏旁,且上面一横还带有尖头;小篆中的“毛”字则与金文相同,上面一横已经化为斜笔,但下面部分的形状还是和汉代石刻汉隶一致的。 可见,“毛”字的形体是在不断演变的,上面的“髟”字部分的变化尤其大。这种演变最终的结果就是“毛”变成现在的简体写法,上面的“髟”变成了今天的“头发”的“发”。
同时,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毳”字。 小篆中的“毳”字,上面是一竖,下面是“见”字。可见,“毳”字在古代是和“见”字通假的。所以《诗经·郑风·羔裘》里“玼瑕”“其仪不忒”的“其”字,在西汉刘向编撰的《古文观止》里就作“丌(音qí)”。 《说文》中“丌”部是这样解释的:“丌,始也。从丌,启省声。《诗》曰:‘齐侯鬼射’。”(引诗见《诗经·齐风·猗嗟》)这里的“齐侯鬼射”即“齐侯射雉”(见《诗经·齐风·雉鸣》)。再来看“射”字的小篆写法,可见“射”字古代作“弓”字形。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毳”字古代写法应为“丌→○←”→“弓”,也就是现在的繁体字“毳”。
至此问题已经搞清楚了,“蕬”(si)、“蕟"(fa),“蘪"(mi)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葭”(ja)“葦” (wei)“蕑” (jian)这几个字均为会意兼形声字。 我再补充一个冷知识:现在简体字“矛”字,古文字形态为“戟”,读音也和“矛”一样(máo)。这“戟”字,左边的“斤”其实是象形字,像刀剑类金属工具的形状;右边的“奇”是声旁,表示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