惪五行属什么?
“悳”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德行也”。段玉裁注曰:“德行二字连用,今文之德,古书之悳,其字皆作惪。”可见古人认为“德”“悳”二字通假。 而在现代的汉语字典中,德字除表示道德、品德之外,还有获得、享受的意思;而“悳”字则除了作为德行讲,还指直、正直。
由此可知,古时所说的德和现今所谓德的含意并不相同,它只表达道德层面的含义,而没有包含伦理规范的内容——实际上,从甲骨文的形状来看,金文字形由“直”与“心”组成,本义应表示内心之“直”——也就是说,古代所说的德主要是指内心的道德修养。 而“悳”字,作为直和心的结合,显然更关注外在的行为表现。“徳”和“悳”字的分化,相当于近代语法中的动词与形容词的分界。所以在文言文中,“德”与“悳”一般不作动词用,而是分别表主动和被动。如: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2)故远人不服,修德以亲之。(《尚书•大禹谟》)
(3)子张问崇德辨惑。(《论语•子张》)
(4)管仲非薄德也,而民厚其德。(《庄子•盗跖》)
(5)是以君子知德者不孤。(《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晋侯登有孚台,以望楚师,见楚师而不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古代的“德”与“悳”,就相当于现今普通话中的“de”与“diao”,区别主要在音调上。而这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例如: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百一十六首》)
(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