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五行衰弱?
在研究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时,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五行衰弱”,下面我通过一个例子来介绍五行衰弱的判断方法,这个例子来自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黄帝问曰,吾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平素四肢懈乏,精神疲苶,百病丛生者何也?岐伯对曰,此其遭阴阳四时而形气失属,五脏不足,肌肉羸薄,血脉空虚,四肢懈怠,发为痿躄,此为虚弱,非衰弱之证也。 这段话意思是,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但动作不显衰老,而今有些人三十岁就开始身体虚弱,四肢乏力,各种疾病缠身,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些人是遭逢了阴阳失调、四时气候失常、导致形体气色失去统辖,五脏功能减退,肌肉瘦损,血脉枯涩,四肢乏力,发为痿病(痿证),这些属于虚证,而非弱证。
我们通过分析这段文字,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第一,这个人患了痿证;第二,这个人的病变原因在于“五脏不足,肌肉羸薄,血脉空虚”;第三,这个人没有年老体衰的迹象,而是正值壮年;第四,这个人生病的原因是“遭逢阴阳四时之病”。 现在我们可以引入五行学说了。因为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脏功能的学说。我们结合上述案例来探讨下五脏的功能问题。五脏中,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这些器官都具有物质与能量的双向调节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功能衰弱,就会影响其血液运行,出现“心血虚”或“心阴虚”,从而表现出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盗汗、颧红、舌红少苔等症。 如果一个人的肺功能衰弱,就会出现“肺气虚”,表现为咳嗽痰多、气短喘促、易汗出、怕风等。
如果一个人的脾胃功能衰弱,就会出现“脾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差,体倦乏力、消瘦、厌食、腹胀、大便溏稀或完谷不化、舌苔白腻等症状。 如果一个人的肝功能衰弱,出现“肝虚弱”,则肝气郁滞,情绪抑郁,脾气暴躁,全身不适,胸闷脘痞,纳呆厌食,大便干结。 如果一个人的肾功能衰弱,出现“肾虚弱”,则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机能低下,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清长,腰腿冷痛。
我们观察上述各个脏腑的功能性变化,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致病原因——“遭逢阴阳四时之气病”。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患了痿证,它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心肺脾肝肾等功能衰退,同时又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内外相合,使得脏腑功能更加低下所致。这种由外向内的致病模式是很符合现代医学理论的,它强调的是生理状态下五脏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承担着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