玘的五行是什么?

窦步例窦步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玘”字的五行是木。 解读: 《字汇》:“玘,音启。玉名。” 《集韵》 :“啟,古文起字。” 《五音集韵》载: “啓,同啟。”故从字形上看,“啓”和“玘”古书写形式一样,都是左右结构,右边的“丌(qǐ)”做声符兼表意,左半部分表示的意义则与“启”同源: 《说文·攴部》解释得很清楚: 《诗经·小雅·六月》有“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六月栖栖,戎车孔硕”之句,其中“騑騑”、“栖栖”的“栖”皆读作xī,本意为跑得快,引申为忙碌、急迫,而“騑騑”在诗句中是“四面马”的意思;而“六月”的“六”在这里读lì,是“历”的本字,指的是日历上一个月那一根棍儿。

所以,“六月”合起来的意思是“日历上的这个月快过去了,打仗还得快点儿!”这里用的就是“六”的本义。 但这里的“六月”是周代文字,秦统一天下后,规定小篆作为通行字体,《秦篆》里的“六”字就变了形状了。 秦一统天下之后,“六”上面的一撇变成了一竖,下面多出了两个偏旁,到了汉隶时,形状更为固定,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这种字形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可知,秦一统天下之前,“玘”和“启”是一样的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之时(小篆),“玘”字左边加上了“王”,变成了“启”;而“启”的异体字“啓”,也就是我们现在写的“启”,就是秦一统天下之后,字形演变的结果。

当然,这仅仅是字形演变的结论,至于这个“王”字代表什么意思,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因为这个“王”看起来不像是指事符号“丶”,也不是指时间方位的“一”,更不可能是表示数量的“二”或“三”,它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查遍了所有的古文字资料,发现这个“王”其实是一把“刀”。 《说文解字》里收录了许多“王”的字形,最古老的字形是这样: 上面是“王”字的古文写法,下面是“王”字的籀文(大篆)写法。两相对比可见,古文中的“王”字,中间的一竖贯通整个字,而籀文则中间断开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王”的本义就是“持戈以征伐”,也就是手里拿着兵器,所以“王”一开始是个象形的字,像手握着刀的样子——注意,这里是“握”,不是“砍”。 后来“王”引申为称天子,或者封王者之意。这时“王”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下面这样的——即汉隶的写法。

但是,不论“王”的本意怎么变化,它的字形总是保留着一个特点——中间有一竖。而这个一竖,正是象征“持戈”的图形。 只有秦统一天下之后,推行小篆,为了整齐字形,才把“王”字中间的横竖划取消,彻底变成了今天的汉字模样。

因此可以说,“王”的这个“戈”,就是“玘”的解释之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