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各属什么周易?
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阴阳,一个是五行的性质。 先来说说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吧! 在《说卦传》里,有这么一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经,一经而二用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在上为阳为乾,地在下为阴为坤;山在中间为阳为艮,泽在水中为阴为兑;风在空中为阳为巽,雷在云层为阴为震;水在火中为阴为坎,火向上蒸腾为阳为离。八个卦两两重叠而成六十四卦,这些卦按照顺序排列成八宫,每一宫都含有八卦,这样,八卦就成了各不相同的六十四卦了。这是按时间顺序的推演。 另外一句“日往月来,辰极定矣;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意思是说农历每个月初一朔望之时日月相对位置最高,每日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每月初七、十八、二十七日,月亮由亏到满,每月初三、十四、二十二日,太阳由西到东,如此循环往复。这是按空间排列的推演。 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总结出了阴阳二气交感的六种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六合”——上下、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太极图就形成了S形的两条鱼纹,其中一条是阴鱼的阴阳界线,另一条是阳鱼的阴阳界线。(参见徐伟刚著作《易学智慧—〈周易〉的奥秘》) 这个阴阳界线的推移,也就是《说卦传》中所说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再说五行的性质。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一句“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句话中的五行,实际上是指四季而言——春季为木,夏季为火,秋季为金,冬季为水,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五行属性。这在《尚书·周原》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土宜养老,金惟刀戈,木作祭祀,火炎烈烈,水流汩汩。” 这里需要提一下,孔颖达在注释《尚书》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天干化五行之例”。这个“干”就是现在的“天干”,这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他说:“甲至癸十干,各有阴阳之分,故每干之下皆各有三阴三阳。其阴者,甲乙属木居东方,丙丁属火居南方,戊己属土居中央,庚辛属金居西方,壬癸属水居北方。其阳者,戊己属土居中央,庚辛金居西方,壬癸属水居北方,甲乙属木居东方,丙丁属于火居南方。此天干化五行之例也。” 孔颖达的这个说法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可,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就在《十干非赋篇》中说:“古书多借干支以言五行,如《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期木,四曰金,五曰土,《尧典》四仲中星,亦以岁星配木,荧惑配火,太白配金,辰星配水。” 也就是说,五行并不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种运动状态或四种气象。它和阴阳一样,是我们观察自然界的两种基本状态。
木属东方,火属南方,金属西方,水属北方,土属中央。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主要用于中医学基本理论里的阴阳五行。五行用木,火,土,金,水分别代指方,南方,中,西方和北方,属于一种系统观。五行亦即五种物质要素,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世界观中,客观世界分成若干种可区别的基本物“类”,五行便是五类,一说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的,五者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另一种是抽象指五种不同的属性,即木属性,火属性,土属性,金属性和水属性。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这些属性作用的范围内,通过同气相求(同类事物相感应),互求(不同类事物相感应)的规律下,推动发展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古代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相当科学的依据。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主要种植谷物,谷物必须要在土中生长,又因为谷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粮食,而粮食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因此土又是五行中“聚”之所在,即五行聚于土。古人民也发现任何一种谷物都必须有木(阳光),火(水分),金(风),水(土地)四个要素才能得以生长所以木,火,金,水,土五行互相依存,彼此缺一则无法生存。
同时在实践还发现这五行存在着相克相生的关系,即:木可以生火(木可燃火),火可以生土(一切物体为火焚化之后最终都变为灰烬,故为“土”),土可以生金(金属是大地中提炼出来的),金可以生水(古人以为金有寒气,故金能生水),水可以生木(植物必需在有水的环境中生存)由此得出五行的相生规律。同时在实践中还发现如:木茂盛则土被木所覆,所以木克(克制)土。同样:土肥盛则水被土所吸,所以土克水。金刀插入土中,易使“土”被碎,所以金克土。水能灭火,所以水克火。木能锯断金石,所以木克金,由此得出五行相克规律。因此在生产中若利用五行生克规律,将能够大大提高生产率。如:若将能旺水之木和能克水之土集中培育,可大大提高谷物的产量。因为能旺水之木的增加,将使土地的含水量更足,而足含量水的土地,谷物等植物将更加的繁茂,而能克水之土的增加,将使水土更肥沃,使足含量水土地的谷物等植物更茂盛。因此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在古代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为大大提高谷物的产量,提高人民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生存率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不仅广泛存在于无机界中,而且也普遍存在于有机界之中。人类以及生物自身皆是相生相克规律的产物。脏(脏器)腑(空腔器官)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影响,都是按照相生相克规律进行。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火)为首的系统。因为古代把心,肝,脾,肺,肾分别归五脏管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脏。五脏六腑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进行着有序的运动,如果运动之中,某一方面异常,就会相互影响其他方面,而导致出现功能性障碍。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的基础,中医诊病的工具,而且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