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的五行是么?
“兴”,繁体字為「興」,五行屬火。《说文解字》中解釋为:“興,起也。从舁,兴聲。一曰興,韞也。”即“興”有興起的含義、也有蘊藏的意思。 而後引申出旺盛、兴盛等含義。
《周禮·天官·膳夫》中有云:“凡祭祀,贊進酒者執�;獻爵者不興。”註疏中解釋道:“舉器曰‘興’,不興則有餘儀。”也就是說舉著酒器說祝詞稱“興”,“興”是祝賀的樣子。 又如《詩經·大雅·行葦》中有言:“敦彼行葦,歲聿云暮。予謂行葦,允矣君譽。”其中“允”指確實、實在。而“譽”通“豫”,舒緩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寬厚的行葦之草啊,時光荏苒歲月如飛。我想拿你來作比,您的美德天下知。
古人用“兴”作比較多,除了用作动词之外,還可用作連詞和介詞。 用作動詞表示啟發意思的連貫動作,可與“賦”“詠”互換。《禮記·檀弓下》中有雲:“詠殤者,永言思弔。”“賦”、“詠”均表達哀傷之意。而“興”除含有哀傷之情外,更有興起之意。故此可與二者的意思相類推。
用作連詞表意結構同“於”“乎”近。常表目的之義。《孟子·萬章上》中有:“孔子登东山而魯國復。”又《礼记·檀弓下》有:“小喪不焚柴。”孔穎達疏:“此兩處皆云‘登東山’或‘升車’,明是登與升,其義雖同,但其禮有升降。”
用作介詞表語氣時常與“以”“自”互換。《爾雅·言部》中有:“興,起也。”郭璞注:“今俗呼為興。”“興”表啟始、施行的時間點兼有“起”“歷”的含義。因此可以用做標記時光的詞。《詩經·豳風·七月》中寫農民一年裡的各個節日,用“興”來分別各個階段。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从《易经》的阴阳卦象理论中衍生而来。万物产生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中。中医、养生、堪舆等文化均源于此。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又称五行学说或五行理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用金、木、水、火、土五个字来表示物质的五行属性。并以相生(生成、促进)和相克(制约、抑制)来概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
相生、相制作用是保证五行结构系统平衡、稳定的因素。因此,相生、相制规律使事物产生正常、有序、稳定、协调的变化。相生、相克规律是五行学说中最基本的原理。
木:代表植物,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象征春天草木生发,生长,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景象。木性具有能直(向上生长),能曲(缠绕它物),能软(细嫩缠绵),能泄(根深叶茂,枝叶疏畅)等特征。 木的特性主要是生长疏导。
火:代表暑热,有温热,升腾的特性。象征夏热,具有炎上等特征。 火性热、炎上,具有温热、升腾、明亮、活泼、向上、向外等特性。
土:代表土壤,有稼穑(稼,种植;穑,收获也。)化生,承载的特性,土壤能载物和培育植物,生长五谷,养育万物,又有万物归藏于土中之意。象征季夏,具有热蒸湿动,稼穑繁荣的景象。 土性具有能伸(载物)、能化(化物)、能培(资生万物)等特征。 土的特性主要是培植生化。
金:代表矿物,有肃杀,收敛的特性。又有从高向下的特性,如金色白,位在西方,“秋气万物死,而白者先导,从高而下也。”象征秋天,具有清洁肃降之象。金性寒,具有能收、能聚(重而不泄)等特征。 金的本性是清洁、肃杀、收敛、沉降。
水:代表低温,有寒冷,滋润的特性。又水有自高处向低处流淌,有能下的特性,“寒则水凝,位在北方,万物闭藏”,象征冬天,冰寒将大地封藏,具有清洁、滋润、下行、封闭等特性。 水性具有藏纳(不外泄),能润下(居于下而不上升)、洁净(清洁无垢),能周流(流通不息)等特征。水的特性主要是滋养、清洁、向下、寒凉。
在中国哲学的早期,五行的概念是完全从日常的、具体的物质中抽象出来的。但是,五行的特殊性在于,在它形成之初就不仅仅指五种具体的东西,每一种“行”的名称在被确定之时起,就同时包含了某种概括了的事物属性,而不仅仅是这个事物的专有名称。
因此,五材——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获得哲学名词的意义之后,其本义并没有被掩盖或忘记,而是作为引申义的基本依据一直保留下来了。在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中,每一个单独的元素都不能独自存在,一定要相生相克,处于一个整体中才会存在,才会显示出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