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五行属性什么作用?

余紫嫣余紫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相生相克,在易学中非常重要,也是被用得最多的道理之一。 五行相生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持中”,比如木生火,是因为用火暖木(万物生长靠太阳);水生木,因为水蒸腾可以滋养树木。那么金克木呢?是因为“金伤木”。为什么土克水?是因为“土壅水”,当然还有其他的象义解释。而最神奇的莫过于五行相生的断语。比如“木盛扶桑”“水润莲生”“金寒水冷”“土旺稼穑“等等,只要确定了某一行的旺相休囚,就可以直接判断其他四行对应事物的吉凶,比如“木盛扶桑”,既然木盛,也就自然有了扶桑树茂盛之象,自然可理解为事业顺利、名利双收等事。

然而这似乎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五行也是如此。一天中有四季,一月中有阴阳,一年更有春夏秋冬之分,如此往复循环变化,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每时每刻面临的五行状态都在发生变化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又如何能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论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呢?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很久,也让我对周易预测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如果说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阴阳五行状态都不同,那岂不是每段时间都需要重新起一卦或是算一算八字才能准确论断?那样的话预测的理论还适用于长期或短期的预测吗? 直到我学习了《易隐》中的反象法才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谓反象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也就是当某种五行旺盛至极的时候,反而会有另一种五行出现制约它。比如木旺到极致,那就必然会有金来克耗它。所以反象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平衡理论。

我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本质其实是阴阳五行处在不同的运段(太极图)上而产生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春天木旺,这时候如果有火出现,那就自然是木生火;但如果木实在太旺了,火反而会被木克制——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当然,这里所说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五行,其实质是阴阳两种能量在一个时空下的五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水一样,它在冰封雪飘的冬季往往是固体的,在炎炎夏日的午后往往是液体的,而在秋季傍晚则常常是以气态形式存在。但它始终保持着水的特性,并没有因为外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了它的本质。同样,金木水火土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它们始终代表着阴阳两种能量的五个层次的存在状态。只不过在某个时间段某个环境下它表现得更加明显些罢了。

乜洁冬乜洁冬优质答主

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古人的认知中认为世界万物都由这五行的演变和互相作用而生成与毁灭。在金庸的笔下,同样沿用了这一说法。在射雕三部曲中,便为武学中的武功路子、心法、内功等设定了五行属性。

但同样是“五行相生相克”,金庸笔下的江湖,和古人说的“五行”还是有很大出入的。“生克”只是形,实质内涵完全不同。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时空秩序,是空间方位、时间顺序、温度、颜色、长度、声音、器官、美德、味道、液体等等的综合抽象。比如,“北——冬——寒冷、白色、长度短、声音浊重、肾、智、咸、骨、黑色、听觉”之类。这五组事物是相容的,不可拆分。

在金庸小说里则变成了具体的五个门类,或者说武功心法的五类基本属性。在《侠客行》中有一段石破天学习天心功时有感而发,对五行相生的解释。原文:“这《天心功》与石破天所知‘乾、坤、坎、离、震、艮、兑、巽’八卦之理恰成相辅。八卦中‘乾’属金而‘巽’属木……”后面把生克都逐一道来。

八卦是易经的符号,是分析和解读世间万物规律的思想。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一、八卦是解释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二、八种符号各对应五行之一。三、八种符号各对应一种不同运行规律的武功。四、八种具体的功路都有对应相生相克。

由此可以引申推出易经八卦只是表述和运算的具体方法(比如数学中的公式与符号等),而真正决定实质涵义和作用的是属性更广泛的“五行”,而且易学体系本身也不仅仅是生克相制的机械模型,它所揭示的实质规律是“相生”与“相胜”。如人是万物之灵,若人得木气,得木之生,其心则“仁”;其得金气,得金之胜,则其心则“义”;其得水气,得水之盛,则其心则“智”;其得火气,得火之明,则其心则“礼”;其得土耳厚,得土之厚,则其心则“信”。五者人皆有之,但各有所偏重,得一气则其心从一而止,故五行可得,五德亦可得。以更直白的话说,在金庸笔下武功路数、功理、心法归结成“五行”是世间万物规律的概括,其中“五常”,五种德行:智、仁、礼、义、信,是人应具备的品格。金庸小说中的各种武学的门类和各种心法等“五行”属性是“内”和“理”,而各种招式方法和练功法门等“八卦”属性是“外”和“行”。

“内”和“外”、“理”和“行”二者相结合,一种具体的武功才具有了完整的外在和内在。比如一阳指就是“土”行,武功内中理路和心法讲究厚德载物,与生克相克无关;而实际运用则是靠“外”功的指尖来发力的,指尖就是“庚金”,指尖入体才会产生掌指功夫特有的伤害。

在金庸小说中,武功路子、内功、心法、招式等都有“五行”之分。而且,相互之间,也是“生”与“胜”的关系,而非机械“克”和“被克”。比如《碧血剑》中“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分别主“阴”与“阳”:“虽则阴柔阳刚,一主进一主退,一走刚猛一路,一走阴柔一路,其实也是相需相生,互为表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