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行什么意思?

邰淑瑶邰淑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这个词被许多人所熟知,但是真正弄清楚它含义的人并不多。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今天终于有机会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了解“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古书中所说的“五行”与现在科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完全是两个概念! “行”在古代有“行列”的意思,所以“五行”就是指五种行为、作用或状态的排列组合。 五行的内容在《尚书·洪范》中早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尚书·序》中有云:“水火者,万物之所资始;金木者,万物之所资生者也;土者,万物之所资育也。”古人所说的“五行”实际上是指自然界五种因素(即后来所讲的五行之气)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而不是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元素。

那么这“五行”究竟是哪“五”行呢? 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可以推导出世间万物的多样性。 当然这五种物质也不是平白无故地被分为这五类的,《说文解字》中有云:“五行,五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也就是说,古代“五行”学说的创立者们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界存在颜色的差异,并且将这种差异与“五行”建立了对应关系,即东方青色为木,南方红色为火,中央黄色为土,西方白色为金,北方黑色为水(这个顺序应该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来排的)。

除了颜色以外,“五行”建立的另一种重要意象就是形状——“天圆地方”说的就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而“五行”则分别具有五种形态——水的形状是弯形的,火的形状是向上的,金的形状是方平的,水的形状是流动的,土是厚重扎实的。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把“五行”简单理解为“五彩缤纷的土石流水”了,但是这样的理解还是太简单粗暴了点。因为“五行”之间不仅存在着静态的结构关系,它们还是动态的——“木盛炎夏,金旺肃秋,水浩冬寒,火热仲春……”季节的变迁正是由“五行”的动态变化决定的。

廖火秀廖火秀优质答主

五行学派是战国时期墨家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是邹衍,所以也叫“邹衍学派”。因该派注重研究阴阳五行,故也叫“阴阳五行家”、“五行家”。他们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行”构成。五行相互生发克制,在变化中保持平衡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完美的伦理道德。他们根据五行之性,用“比类”的方法,将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分成五大类,每一大类各有“征”象,彼此按着五行相生相胜的顺序流转,治乱兴衰随之而变化。

五行家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材”本来是并行不悖的,但在它们相生相胜的运行过程中,木、火、土、金、水五者总有主次之异,所以分别代表五德,相代流行,各主一时的吉凶祸福,进而以五行相胜说明王朝的更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谓“祖龙”,以东方“木德”自居,说秦代周,是“水”生“木”,是“德”隆于周,故以黑色和水的数字“六”为尚。汉代建立后,刘氏以“土德”自居,说秦朝是“水”克了周朝的“火”,而秦又以“水德”自居,水被火克,所以秦亡。刘汉代秦,是“土”克了“水”。此后,王莽等帝王,又沿用“五德始终说”,直到唐代,才告终结。

五行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汉代及以后的古代典籍,引用五行相生相克、彼此制约、交互运动而化生宇宙并决定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思想甚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