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的五行属于什么?
从字的五行来说,“暗”字为火 ,因为光(太阳)被遮住了,就变成了黑暗或晦暗。所以五行属火。 但从阴阳而言,阴是代表黑夜的,而阳代表了白天和光明;在阴阳五行的体系之中,“暗”字就属阴了。 我们看古代的计时器“晷仪”,下面有个底座的形状就像“暗”字。它的底座是什么?就是土。因为土地是覆盖大地的,所以属土。而上面有日字,表示有阳光,即属火。整个字就成了一个典型的阴字。
古人把一天也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刚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时辰用现在的时间来计算是这样的:子(23点至凌晨1点)、丑(1点至3点)、寅(3点至5点)、卯(5点至7点)、辰(7点至9点)、巳(9点至11点)、午(11点至13点)、未(13点至15点)、申(15点至17点)、酉(17点至19点)、戌(19点至21点)、亥(21点至23点)。
在这个时间分段中,每一个时间都各有一个对应的地支。而“子时”的意思就是夜半,也就是人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在“亥”时过后到“子”时之前的这一段,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天色仍然比较昏暗,属于阴盛阳微的时期。 所以从时辰上看,人的阳气在夜晚都是逐渐减弱的,直到子时末,即“子”时之前,这一段时间都属于阴盛阳微的时间段。 而“丑时”,《黄帝内经》解释它是指“鸡鸣”,也就是说在“丑”时天空已经开始发亮,“阳”就开始慢慢增强,到了辰时(上午七点到九点),“阳”就已经很盛了。
在“丑”“寅”“卯”这三个时辰,中医称之为“黎明”,这时的阳气虽然开始渐升,但阴气依然比较旺盛。只有到了“辰”时以后,阴阳才完全交换位置,即所谓“阳明在天”。 在“子”“丑”“寅”这三个时辰,阴气很重,特别是“子”时,《黄帝内经》说这是“一阳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指新的一天的阳气在这时候萌芽。而在“丑”“寅”两个时辰,除了有“阳”的意义之外,还有“木”的意义,因为五行当中,“木”是在“寅”时出生的。
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看,人们夜晚睡觉实际上是补充人体的“阴气”,早晨醒来后,人体阳气逐渐生发,才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刻。 那么,为了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人在晚上就应该注意养阴,早上起来应该适当“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