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的五行属什么?
首先,五行的“行”字,有“干支”、“道路”的意思;所以五行中的“五行”,可以解释为五种“干支”;或指“金木水火土”五类元素(即金克木,木克火,火克水,水克土,士克金);但这不是“五行的本质”,因为“五行”的本质不是“生克关系”。 那么五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理解是:五行就是五个“阴阳平衡”的状态——它们都是相对的。
以木为例说明五行状态的相对性: 春冬天,水是冰霜雪,寒冷至极,一阳升腾,草木萌发。这时水克火,火被压抑,草木不能茂盛,所以冬季属水,是黑色。 春夏秋,天气渐暖,温度升高,草木繁盛。此时水生木,春天属木,是青色。 到了夏季,阳气极盛,草木葱翠。这时木生火,夏天属火,是红色。
从秋到冬,草木渐渐枯萎,火弱于水,颜色也由红转黑。 从冬到春,植物虽处于休眠状态,阴气潜藏,阳能旺盛,但阴能生阳,火又显出灼烈之态,所以冬至属火,是红色。 所以五行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物本身的情况而阴阳变化、五行流转的。 比如一个人体质偏寒,怕冷,那么他(她)的五行就偏向于水、木和土,因为水代表寒冷,木代表生长,土代表脾土。
又比如一天之中,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阳气生发,人的精神振奋,因此早上适合锻炼,穿衣也应该倾向于选择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是火旺的缘故;而下午3点到5点,阳气达到顶点,人们开始疲惫,需要睡眠,这时不适合运动,衣服也不宜过于鲜艳,这是因为土旺而火弱的原因。
因此说,五行是一个无限可分的动态系统,它取决于阴阳的变化,而阴阳的变化取决于外界因素(时间、地点和事物本身的情况),并不是某几个要素在起作用。
姚砚优质答主在中国文字中,有专门表示数字的文字,一般通称为“数字”。《说文》中,明确解释了一至十这十个数码文字的形、音、义,其本义均为数目字,如:“一,惟初大神,首出庶物。一,奇数。从于,于声。”“二,地之数也。从耦,偶均之象也。”对十一以后及分数、乘数、大数等表示数字的文字(如十、百、千、万、廿、卅、半、双、两等)则解释为名词或量词。如:“双,一只禽也。”“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引之,十也。”“廿,二十也。从二,十相并。”“双,一左一右也。从又,从又,中间象其足也。凡双之属皆从双。”“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八,气分也。牛,物之中大者。一曰,古文判。凡半之属皆从半。”“廿二,二十为廿。廿一则书之曰廿一,廿二书之曰廿二。凡从廿者,皆从廿。”等。
在《说文》中,并没有为“数字”专立一门。对“一”至“十”这几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有的附在“攴部”下,有的附在“于部”下。而对其数码文字解释的“本义”,有的是数词(如“一”与“二”),有的是名词或量词(如“双”与“半”)。对“廿”、“卅”等复数及其用法也作了说明。
“两”字,《说文》说是“玉之双聚也,从人、从人”,其造字本义与“双”字相同。“两”字和“双”字是同一个语素,都从“人”会意。古代的“寸”本来与“双”的写法相同,也是从“人、从人”。古代还有个“丑”字(现在简化作“丑”字),造字的本义也是“双玉”。可见“双”、“两”、“寸”的造字本义都一样,它们的本字是“丅”。表示数目字,原只是“双”字的引申义,“两”字和“寸”字后来也引申为数目字,与“双”字同音同义。
“壹”、“贰”、“仨”、“两”与“幺”这几个数字,在中国北方的口头语言中非常常用,它们的使用频率与“一”、“二”、“三”、“两”与“五”的书面语相差无几。而在南方方言中,它们要么使用率较低,要么根本不用。
中国的数字词语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正规数码,即一、二、三、四、五等等,这是一般的整数和小数都要使用的;一是特指型数码,即“两”的本字和同音字“俩”与“两”,以及“壹、贰、仨、俩、幺”等。这两个数字体系是混用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