裟的五行属什么?
“裟”字的五行是金。 拼音:shā 部首:衤 笔画数:17 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从衣、沙声 五笔:PUQG 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 裟[shā]〈名〉 [方言]∶衣服(指僧道所穿)。
《广韵》色佳切,音沙。《集韵》殊沙切,音遮。义同。 《类篇》或作纱。明陶宗仪云:凡道士所服之衣曰霞帔,又曰纱帔。 康熙字典 【申集】【衣部】 紗·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0 《唐韻》色佳切,音沙。《說文》未縲縷也。《廣韻》綾縠也。《禮·檀弓下》喪具弗陳於室,廬可以苫蓋而已。《注》廬,竹葦之帳也。《史記·蘇秦列傳》黑貂之袍以為屍裝。《註》裝,猶襯也。《前漢·王嘉傳》黃絹為裏裳。 又《玉篇》綢絲之總稱。《唐六典·貢錦織類》總謂之紗。又有輕紗、重紗、繒紗、羅紗、綢紗、碧紗、雪紗等名。詳前紗字注。 又《集韻》殊沙切,音遮。義同。
说文解字 紗[shɑ〕未韁縷也。从衣沙聲。《春秋傳》曰:「宋公使來聘,其服饰禮也。」故曰紗。今書作紗。亦作紗。
衣字旁的字一般都是跟织物有关,衲衣即僧衣。衲衣的制作很有趣,是用许多碎布片拼合起来的,所以,衲衣又叫百衲衣或者是补绽衣、补破衲,这也是行的又一重含义——“众也”、“多也”(行字有“夹也”、“众也”、“多也”的含义)。由于纳衣是多种零碎织物缝和起来的,显得五颜六色,所以,在汉语中出现了一些与衲衣有关的成语,如百衲袈裟、袈裟百衲、衣冠百衲、众星环极、众星拱极等等,这些成语大多与佛教有关。衲,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出现,是后世文字,一般认为是由“衣”和“纳”组成的形声字。纳,也是后世文字,一般认为是形声字,从糸(麻)从乃,本义是把有经纬的麻布帛鞋底之类用针线缝缀在鞋底或者鞋帮上,这正是中国北方人所说得“打鞋底子”之谓,这在中国很常见。现在,我们把写好的字幅“入”到镜框中也叫“纳”;把国家使节接入国中也叫“纳”(苏秦佩六国相印,入齐国国门就被拘了);把财物送到官府也叫“纳”(上交税赋),由此又引申为“交纳”之义。佛教里还有一个术语叫“纳受”。
现在,我们来看看,纳(或者裟、裟等)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怎样演变的。最左边是甲骨文的纳字,有两幅图,上面一幅看的不太清楚,下面一幅就清楚了。纳字的上边是“日”,象太阳,在“日”的中下部有一个“口”,表示张嘴或者口腔。“日”和“口”下面是一个跪坐的人,“口”在“日”字的中下部表示人体口部正好对着人体腹部,“口”与“日”紧连,表示口腔在吸收太阳的光热。整个字形表示一个人张开口面向东方(东方曰出)迎接第一遍阳光,把“曰”光与曰气(宇宙中弥漫的气体、水气或者空气等)吸入口中,以“纳曰”来使自己的肉体获得光热与水汽、空气等的营养,从而使人体健康。我们日常所说的“日光浴”和“森林浴”就类似这一道理,《礼记·少仪》曰:“践其四时。”践,履行、实践,四时,四季。这是说,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阳光、温度、降雨量和水汽、空气等变化调整好自己的身体,使之达到与宇宙四时一致,即达到“天人合一”,与宇宙成为整体。中左是纳字的西周金文,其上面是“大”字,不是“曰”字。在我们的文章中,已经多次说明,金文的“大”字、甲骨文的小字下面的一短横实际上是“口”字。所以,“大”字下面的“口”字与大字中部的“人”字结合即表示“曰”字。因此,金文的纳字与甲骨文没有本质区别,仍然是“曰”字在下、人口在上。中间是东周金文,纳字中下面的“曰”字的“口”已经省去了,只有“曰”字上面的“曰”字和人口(口),表示了本字的基本含义。右边是小篆文字,其上部还是人口下部是“曰”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纳,自外而内也。”这是说,纳本字的本义是“自外而内”,即把外面的物质(能量)吸纳到人体之内。佛教用这个字,其含义与本字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