釆是五行属什么?
“采”字的五行属性,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康熙字典》中写到: “采”字五行属木、属火的说法来自《三才五格》。 《三才五格》是日本人编写的书。书中提出: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 “五格”中的“格”是指人的性格。 在判断姓名的笔画数时,要考虑名字对于一个人所代表的天、地、人的影响。 这些数理对于“人格”的影响如下(引自《三才五格》): 在判断姓名凶吉时,还要考虑名字的“地格”和“外格”——即姓氏所属的五行为土地之格,名字所属的五行为生命之格。这两者如果相克,则凶。相益则吉。
此外《康熙字典》中也提到: “采”字五行为火的说法也来自日本。因为日本的“五术”(山、医、命、卜、相)中的“相”就是看面相、测命运等意思。 而测名字的五行往往也是从“相”开始的。 所以“采”字五行属火的说法也就来自此处了。 但这种看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看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单纯只看脸相的—— “观相”要看五官和额头,但“论相”更要结合五官在脸部的位置来看——“面无立身之本,身无立足之地”,面部没有能立身的根基,命运就很难顺利。
古人观察发现,命运好的人通常头部比较丰满,而身体瘦小的人命运普遍较差。所以,“采”字是否适合起名,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崇尚阴阳五行,所谓五行通常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者的次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明显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包含着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中把东方与木、春、青色、生发联系在一起;把南方向与火、夏、红色、成长联系在一起;把中方向与土、四季末、黄色、生养联系在一起;把西方与金、秋、白色、收敛联系在一起;把北方与水、冬、黑色、贮藏联系在一起,借以说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循环再生的,它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协调人们心理与行为,掌握人体疾病防治规律,都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谓“相生”,按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周易》注释中的解释为:“相成也”,也就是相互滋生、扶持、助长之貌。古代把五行的相生关系用于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如心生脾,心脾相生;脾生肺,脾肺相生;肺生肾,肺肾相生;肾生肝,肾肝相生;肝生心,肝心相生,五脏相生无休止,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正常人体五脏安和。“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所谓“相克”,郑玄在《周易》中解释为:“畏伏也”。古代把五行的相克关系用于阐述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心主夏为暑火,有炎热升腾之象,性喜凉润而恶亢烈,肺主秋为燥金,性主清肃下行,生凉润心,制约其亢烈,故心为肺所克;肺为肾所克,肾为肝所克,肝为脾所克,脾为心所克。
相生相克只是五者所存的客观规律,如果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受到某些异常因素的干扰,正常相生关系发生变化,则导致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的异常变化;正常相克关系变化,则出现相侮、相乘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发展是无限的,即所谓“母传子传孙也…子传母传祖也”。中医五行学说以相生规律来解释脏腑功能的相互资助与促进的关系,以相克规律来解释脏腑功能的相互制约和抑制关系。通过相生、相克,使之保持和维持动态的平衡。相乘,又称“复”,它与正常相克关系不同,相克关系中,克者为强,被克者为弱,强克弱是正常,如果被克者不弱,反而超过克者的实力,变得更为强盛,此时强盛的被克者反向去克正常状态的克己者,这种反向相克就是“相乘”。因为这种反向相克不是来自于相克本身,而是由于其它异常因素的影响所致,故五行学说称为“邪气淫逸也”。“相侮”也是反向相克,与相乘原因不同。
五行之中水、火、金、木,西方文化均有对应,惟独缺了“土”元素,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土地资源有关系。“火”元素在五行中属阳性,代表热情、奋斗;“水”元素为阴性,代表冷静、圆润;“木”元素由“土”中成长,又代表了希望;“金”元素在火中生成、代表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