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五行属性是什么?

许桐珲许桐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中“邑”字的解释如下: 邑,国也;从阝,从卪。会意。 段注:“古曰都、曰城,后世曰府曰县曰州,今通称郡。皆其域有民,而治之者所自居者也。《孟子·梁惠王下》:‘行者必以邑’。《周礼·大司徒》:‘兆邑’。《月令》:‘命宰夫修庙祭,命邑官纳酒。’”可见古代“邑”专指有城墙遮挡,作为行政中心的定居点。而“郭”则指城郊,两者区别很大。所以秦代在统一天下后废除了所有的“邑”,改为郡县制。 又《玉篇》引《说文》:“邑,土邦也。”

“邑”字的本义是有城墙的定居点,但是“邑”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很活跃的字眼儿。它除了表示有城墙的建筑群外,还表示这些建筑的中心——即有政治功能的区域性居民点。这就是所谓的“邑”,也就是县城和城镇的意思了。 古人建立居住点的原则是“择国之中而立之地”,就是选择国家的中部建一个都城。国和家的概念是不同的,家是指一家人居住的宅子,而国是指统治这一片土地的所有臣民的区域性集合体(类似于古代的部落或者今天国家的意思)。这个国中的地方就可以叫做“邑”了。因为它是国的一部分,所以往往用“郭”或“郛”来指它的外围。这样,《诗经·大雅·公刘》里的“度其夕阳,豳(bīn)邑告成”就很好理解了,意思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定居下来了(度其夕阳,度指测量,夕阳指居住的地形),并在中心地区建造了宫殿(豳邑告成)。

苟雨蔚苟雨蔚优质答主

邑是会意字。甲骨文或象房屋连结之形;或象“口”中有“曰”,会众多说话之人口居住一起之意(邑是人口聚居之处)。金文“邑”字或从“邑”、“口”,或从“邑”、“白”,或在“邑”下加“巾”,或从“邑”、“子”、“巾”,或从“城”、“口”,形体不一。小篆“邑”字承续金文字形,但字形较甲骨文更规范了。

邑的本意是指居民聚居的地方,一般比“市镇”规模小。“邑”还指附属于国的都城的小城市。“邑”又指古时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如食邑、封邑。邑的引申义指古州县的名称。如河南有安阳市安阳县。安阳县属于旧时的安阳府和相州,也简称“安邑”。

邑字表示与居住地方有关时读第二声yì;表示大都会或京城时读第四声yí。本字通“悒”,表示忧愁烦恼之意时读第四声yì。邑作为姓时读第一声yí。邑字常作地名之用。如古时的曲阜,商朝称奄邑,周朝称鲁邑;现在的南京,古称金陵,也称建业、建邺。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住所称为“兰亭”,有“山阴兰亭”和“金谷兰亭”之分,其中“金谷兰亭”也称“金谷园”,相传为西晋石崇的别墅。此外,位于河南的“鹿邑”也属于地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