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行分别有几种?
楼上的朋友说得很专业,不过可能不够直观,我来个形象的比喻吧(虽然有点以偏概全)。 阴阳者,如同自然界中时刻变化着的阴阳二气;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也对应着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认识——云是气象学中的水,闪电是气象学中的火;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草木荣枯皆由阳极阴生而成,当然这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因此春生的木和秋枯的木在阴阳五行中的属性也是一样的;同样,水遇寒则成冰,遇到热则融化为水,冰与水虽形态不同,但本质都是水。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即是相互滋生、促进发展的意思。例如:木生火——因为树木可以燃烧,燃烧产生热量,热则是火的性质,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因为火能照亮大地,给大地带来温度和生机,故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泥土里本身含有金的元素,而且只有累积了一定量的土,才能挖掘到金,所以说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黄金的性质是不变化的,就好像水一样,而黄金却可以溶解于水,故而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是树木成长所必需的元素,而树木的生长需要阳光的照射,也就是说阳光照耀下的水生木。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因为自然界中是存在着相克元素的,如金克木;木克土等等,所以五行相生也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无限度的生。
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里的克制不是指单纯的消灭,而是一种平衡。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平衡之中达到一种永恒的静止状态。就像我们中国人始终追求的大同世界“天地之人,莫大于和”。五行的相克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现象。比如森林里出现了大火,这是火克木的体现;水土流失是由于木克土,同时也是一种相生,因为树能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没有了树,水土就容易流失;金能克木也能生木——因为木需金来锻造才能成型,所谓的金克木其实就是锻造成型的概念。
五行共有十种学说,五者之属也,其性则有五种,五者之象也,生成者其二也,其盛衰也,则有太过不及之二焉,其流行也,则有相生相克之二焉。
《周易》上观于天象,下观干、坤、雷、风、山、泽、水、火之形象,象其性情。性有五者,而分于十二形之中,各因其形象而名之曰五行云尔。其形大于性,有十二而性止五也。故其性于形之中,不能不有属而不有者焉,属而兼有者焉,属而兼兼有者焉。有生有成,故曰二生,曰二;有盛有衰,故曰太过,曰不及;生者有五,克者亦五。《周易》但言五者之生生焉,不言其克也,生者德也,克者刑也,德见于《周易》,刑见于《洪范》。
盖性出于乾,象生于坤,德生于乾,而刑亦生于乾,刑以辅德也,二者俱出于乾,而见于坤也。《周易》专于德而已,故独举生而言。
五者之象成于地,故皆有成焉,而各有所生焉。是生也,德也、和也、顺也、动也、健也。是成也,皆成于土也。火至土而始成也,土能生金也、能生木也、能生水也、能生火也。水火金木,皆假土以成之而又能生之者也。
是故五者之成,成于土也,五行六成焉;木受成于土、受成于水也,故有金、木、水、火之德而成于土也,无成于金也。水受成于土、受成于金也,故有木、金、水、火之德而成于土也,无成于木也。火受成于土、受成于木也,故有木、火、金、水之德而成于土也,无成于水也。金受成于土、受成于火也,故有木、水、火、金之德而成于土也,无成于火也。土受成于火、受成于水也,故有水、金、木、火之德而成于土也,无成于木也。
是为六成焉,而五者之德,无不通焉。是五者之性,具于五行之中,皆兼金焉、兼木焉、兼水焉、兼火焉、兼土焉,而五行之德成焉。
然五者之德,不能尽见于五,有见焉、有不见焉,于是有太过焉。太过者何也?本无其德,而假他性以有出于外也。如水假木而有木之太过焉,假火而有火之太过焉。金亦假木、火而有木、火之太过焉。土假之于木、金、水、火,而四者之德俱成焉。土之太过者众焉,假木而有木之太过焉,假火而有火之太过焉,假水而有水之太过焉,假金而有金之太过焉。木、火、金、水、四者之太过,惟木、火之德,不能假土以成,其太过假于天也,故有土焉、而无木焉、无火焉,然其太过之德,惟木、火而已。是太过有二焉。
不过者,本无其德,而无过于外也。如木无所过于金,水无所过于土,火无所过于木,金无所过于火。惟土之不过有四焉,于木有过焉,于水有过焉,于金有过焉,于火有过焉。是以不过有二焉。太过者,非其性也,过而从之也,故为过也,不过,则德有不至焉。
是太过者成焉,不过者不成焉,不足焉。犹夫太过者,皆从乎天,从乎人,顺气也,不过者逆德也,是为不及也。是太过不及者,生焉,非成也。是以五太过,五不及,十者见焉,而所成者五行六成而已。是为十成也。以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