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的五行属性属什么?

红怡涛红怡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魏这个姓氏的原始形态是姬姓,起源于西周成王时期。据传,西周初年,成王封叔叔唐叔虞于唐地,叔叔十分友爱弟弟,因此被称为“唐叔”。后来,唐叔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唐地盛产青铜矿砂,便改称“晋侯”。而他的儿子武公灭掉虢国和郐国后,成为中原霸主,国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公元前674年,晋侯重耳即位后,为了取得秦国的支持,将妹妹送给秦穆公为妻。前651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第二年,将原封地晋阳封给他的弟弟狐突,狐突从此以晋为氏,并受到晋文公的赏赐。到了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历史结束,进入了战国时代。 那么魏这个姓氏就是由狐姓发展而来的。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魏氏与狐氏是一家的两个分支。东汉末年,魏氏贵族避乱江南。东吴开国皇帝孙权认为魏氏有“天命”,于是下诏改魏姓“魏”,另立宗庙;并将魏郡改名安平郡。这就是魏姓的来历。所以魏的五行属于木。

尚翀尚翀优质答主

火。

根据殷末周初的古文字、青铜器铭文,我们得知当时的中原各邦族分别被划分为“二类六等”。“二类”指方伯和伯爵两类,方伯是各国的君王,伯爵是方伯之下的贵族,他们与方伯均被称为“人”,而“伯”字就属“火”。“六等”是就伯爵而言的,即“侯、甸、男、卫、邦、女”,他们都是方伯或方伯之嫡妻(在当时诸侯妻妾不分等级)。“侯”是方伯或方伯嫡妻的嫡长子,在伯爵中位次最高;“甸”、“卫”、“女”都是次于方伯或方伯嫡妻的庶子,他们的次序以其年龄的长幼为上下;“男”是他们的庶子;而“邦”字是指上述方伯之下的邦族。《国语·郑语》载:周宣王之大臣伯阳父对郑桓公说,自幽王死后“先王之宗周不祀”,郑桓公说:“吾见其端久矣!”伯阳父说:“是谓不吊。取其名而遗其礼,宜不易其祸。若由是观之,凶近矣!”这就是说,周幽王死后王室大乱,以致“先王之宗周不祀”,郑桓公对此早就担心,伯阳父也认为“凶近矣”。所谓“取其名而遗其礼,宜不易其祸”就是说“方伯”、“伯爵”不再遵守本伯爵的礼度,相互侵伐争权,以致他们之间的等级秩序荡然无存,因此必难逃大祸。这就是说,从周幽王起,原来的“方伯”、“伯爵”已“取其名而遗其礼”,成了“伯”字的本意,即指王畿之内和边陲地区的诸侯王。

“伯”字原作“白”,就是“伯”字的本初字型,在西周之前的甲骨文中和金文中多作“白”。“白”字后来被“分化”为“伯、伯、伯”等等,用以指称不同地区和部族的方伯或伯爵。如:黄河流域的周、虞、芮,分别称为“虞伯”、“芮伯”;陕西渭水流域的密,称为“密伯”;河南灵宝市以北的冀,称为“冀伯”;河南偃城县以北的夏,“夏伯”。“白”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指用手指击鼓的姿势,在古代击鼓以示威信,故“”被表示“高超”之义,因此“白”字(伯)就有“显赫”、“声威”之义引申为“诸侯之长”的方伯或伯爵。 “伯”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是指用手指击钟(古代以钟声召集大众,表示权力之威信)的姿势,“”字被表示“长声”,“”字从“白”声,从“人”形,因此“伯”字本作“白”,表示“方伯”、“伯爵”的意思。“伯”字的本初字型还有“”形,即指击钟的人,因此“伯”字从“白”声,从“人”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