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少古建筑被拆?
195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内城四门及其周围的城墙,修建地铁。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城建规划。可以看到,除了正阳门外,其他三门以及城墙都要拆除。当时认为,正阳门是明代所建,而其它三座城门都是元大都的城门。所以保留正阳门,拆除另三门。 后来,因为资金等原因,地铁并没有修到内城,而是在外城修了环线。但与此同时,另外两个大工程也开始了,那就是建国后最大的市政工程——人民大会堂的兴建和建国十周年庆典的筹备工作。
为了迎接国庆,首都建设委员会在旧皇城区拆除了很多建筑,包括东、西交民巷的洋楼和其他胡同里的民房。当时认为这些房屋“年代久远”,所以没有留下。现在来看,这些房子虽然有些年头,但是建筑质量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应该可以保留。 随后,从六十年代开始,一些重要单位陆续搬出了皇城。
中南海开始对外接待参观(此前一般只供党内交流),钓鱼台国宾馆开始建设,外交部等部搬到了三里河地区,国家计委等部委搬到了甘家口广场区域……随着这些部门的搬迁,原来的办公楼空了出来。
其中一部分被用来作为新建的人民大会堂的配套工程,比如西大厅原来设计的是商场,因此保留了原崇文区的地名;北边的大厅原来是餐厅,因此保留了原宣武区的大栅栏名称。其他的则成为市政府的办公地点,统称“市级机关”。 七十年代初,由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需要在北京城内找一处地点接待外宾,于是找到了曾经住过西什库教堂的美国公使司礼官马吉德。
按照他的回忆录《一个外国人的中国往事》中的记载,他向中央建议,可以将使馆区以外的旧使馆建筑用来做旅游设施或招待所。他的提议得到同意,于是在当年对外的接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临时使馆”—— 位于东交民巷的俄罗斯旧使馆改作的“友谊商店”(现在仍称此名) 法国旧领事馆留下的部分建筑改造而成的“燕京饭店”。 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还有一座意大利旧使馆改作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放映室,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同时,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当时的城建部门还在考虑给市民一个新的休闲场所。经过考察,他们选中了北海公园西北角的银锭桥东南岸的一块地方(现在的中山公园)进行拓宽整治,将其打造成了“北京人民公园”。
那时候还没有“文物”的概念,所以这些老建筑的拆除和改扩建都没能保住。 直到二十年后,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国上下开始重视“文物”的保护,这些老建筑才重新受到保护。其中部分还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由于之前的改建没留多少空间,再加上后来新建筑的层层包围,这些文物建筑如今都变成了“深宅大院”,很难向外展示他们的“真面目”。这也是目前文物建筑保护的尴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