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字五行属什么?
“鸿雁”的“雁”,其本意为“大雁、野雁”;而古人以“鹅”通“鸿”,所以“鸿雁”的“鸿”就引申为“天鹅、鸿雁”的意思了。 《说文解字》注曰:“鴻,鹄也。从雁聲,从隹”。意思是说:“鸿雁就是天鹅,由“雁+声符+短羽鸟‘隹’”构成”。
《正韻箋》解释得更详细些:“鴻,鴈之屬。或作鵠,又作。皆同音通用。俗又作鸿、”。其中,“鵠”是“鸿”的古文,一般不单独使用;“鵝”与“鸿”“鳥”都有互通的关系; “”是“雁”的异体字,后来才逐渐被“雁”所替代了…… 而据我查证,这个“鴻”最早是指的“大雁”(亦称“鴻鴈”),并不是指的天鹅。因为“鴻”在古代并不特指“天鹅”!
《禮記•月令》注曰:“候鳥謂之鴻。” 这里的“鴻”就是指的“候鸟”;而到了《漢書·賈誼傳》中则变成了“鴻鴈”:“乃為秦賊臣將兵入關,羣臣相議,皆言殺適立庶,此諸侯所怨難服也。而不殺頗、牧,以王此民,更為亂法死節之人…故曰‘欲求關中,亡秦社稷’。” 所以这里的“鴻鴈”其实就是“大雁”之意——只不过,这种描述多用于描写南飞的“雁群”…… 而“鴻”用来形容“天鹅”,则是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才形成的语义。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成语来加以佐证---- 这个“鴻鵠之志”的“鴻鵠”,其实最初指的是“大雁”和“天鹅”——而非“天鹅”和“大雁”(或二者并列)。 比如《陳思王集‧贈白马王彪》有载:“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其中的“鴻鵠”就是用来自喻自己的志向远大的。
而曹操在《短歌行》中也用“駟馬高車,過於鴻鵠”的诗句,把“鴻鵠”比喻成“大雁”或者“天鹅”——而不是“天鹅和大雁”并用的意思。 从以上例子可知:古代的“鴻鵠”一词只能单指一种鸟类,而且通常都是用来指代“大雁/天鹅”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发现原来这个“鴻鵠”是用来表示二者的共同意义的;于是就把它拆分成两个独立的词——“天鹅叫做‘鴻’,大雁称之为‘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