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五行属性是什么?

甘达霜甘达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复杂,但也很浅显。 先说其复杂处吧!因为中国上古时代“天人观”的不同,对天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同时天又是汉语中最重要、使用频率最高的字词之一(仅次于地),所以又使天的意义极为丰富而庞杂,从而给了解其五行的属性带来极大困难。 我曾写过一篇小文《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及其基本性质》专门讨论这一问题,这里不妨摘录一段以资参考—— 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天”至少有以下五种含义: 一曰:自然之天或称“天命”。如《中庸》言“天命之为性”,《孟子·尽心上》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等皆属此义。 二曰:天子诸侯之王朝所奉之上帝。如《尚书·舜典》载帝舜命禹“厘九德,屏四恶,克爽于上下,其克怀哉”,孔安国传谓九德为“君子之德”,四恶为“天子所去四恶”,其中第三恶即为“天不讨有罪”,故宋儒蔡渊解释为“上天不讨伐有罪之君”,即此义。 三曰:皇天、后土之合称,亦指天神群。 汉以后多沿袭前代儒者之说,视人为受天命于天的主体,天之意志通过天象变化显现出来,于是有了所谓的“天命”与“天意”。 四曰:天道规律的总和。 五曰:道德法则之统帅。 此外在道家典籍中,还有“大”和“道”二词来指称这一概念,它们与“天”一样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以上五种定义,除了第三种外全都可以视为天之本原意义;至于后四种则分别由本原意义衍生出不同范畴的伦理社会政治的意义。 在先秦道家学说中一般将“天”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天道”,是自然之道,它包含万物之理,是客观存在;二是“人道”,是人根据天道而制定出来的行为规范与法则准则。前者是本原意义上的天,后者则是由本原意义上的人化后的“天”——这个“人化”的过程就是《老子》第二章所说的“常”与“恒”的变化过程。因此可以说,道的最高形态即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常与恒”之变化。 了解了古人的这些说法,再来谈什么是“五行”,就容易多了。 简单地说,先圣们把世间万事万物的特性归结为天、地、风、火、水这五种元素,然后又把这五种元素进一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别,并赋予它们各自的职能——木主生、火主长、金主义、水主成、土主化。 而“行”字在这里的意思就十分明确——“运行不息”。 所以五行其实也就是五种不断运行而不息的元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只以“五行”本身来定其五行属性显然是非常不妥当的。

再来说其浅显之处。 天作为古人最重要的信仰对象之一,它的属性当然是五行的了。而且既然是信物,那么它的作用也就只能是用来祈福消灾、驱邪镇鬼而已——虽然现代人对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大多嗤之以鼻,但在古代却是被信奉得如同宗教般神圣的。 如果要我说的话,那只能说是——风水轮流转咯~^_^

邱桂菊邱桂菊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很感兴趣,所以也找了很多资料。 先说一下结论:金木水火土在八卦中代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在天为风雷云雨四种天气。 在中医理论里又对应了肺脾肝胆心小肠膀胱三焦胆胃等脏腑器官,在中医看来,这些五脏功能与外在自然界的气候息息相关。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具体还是要自己研究一下才靠谱!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来源于《黄帝内经》里面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如下:“地之上下,气之升降,高者气魂,下者气沉,曲者气蓄,满者气盛,缓者气消,急者气聚,躁者气散,滑者气润,涩者气缩,厥阴之治,从风气而化,少阴之治,从热气而化....”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