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字五行属什么字?
《说文》中释“吉”为“善也。从囗、乙,象草木萌芽之形。三春生万物,吉凶由此始,故从‘囗’从‘一’。一,数之始也”。其中“囗”表示四方有界,即“广”;“一”指万物初始,而《老子·章四十二》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一”又有万物起始之意。
根据以上释义可知,“吉”最早是由“广”“一”构成,在甲骨文中,该字形似一个拱形的棚盖,以表屋宇,其下有一横画以表地基与梁柱,而此笔画的形态则随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如金文将一横画拉长成竖笔,篆文又将其拉长成为垂露竖折勾,最后隶书演变为现在的“口”字形。 就整体而言,由“广”和“一”构成的“吉”字,既表现了万物萌生发芽的形状(《说文》云:“象草木萌芽之形也”),也表示了万事万物的开始。古人认为万物皆始于“一”,而天地阴阳之气的交会亦始于“一”,因而“吉”最初具有的含义便是吉祥、吉利等正面意义。
在古文字学的研究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六书”,是西汉的刘歆所提出来的,他将“六书”作为分析汉字构造的原则,包括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和形声,虽然这些分类方式至今仍有争议,但后世大多沿用此说法,且基本认同其中的会意一说。例如《说文解字·口部》便指出“言者,出气者也”,即语言的产生源于人们的发声,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人们会以“言”作为造字的单位之一(另外五个单位为象形、指事、会意、转注以及假借)。 而“吉”之所以会是会意的文字,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会意的文字而不是简单的象形体。这个“冂”就是“甲”,也就是“一”,中间那两点像地面上刚冒出的芽苗,整个字的含义就是春天刚刚冒出芽苗的地面上,人们发现了两个甲纹刻符,于是认定这是一个吉兆!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这一会意文字的话会发现,古代人在造字的时候非常注重对自然现象以及日常生活的观察及理解,比如“旦”字,“日”下面的一横代表的是地平线、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上面那一横则表示天还没全亮,所以“旦”字的意思就是指太阳初升、天未大亮的早晨。再比如“田”,中间的竖线表示的是水渠或是沟坎,两旁的长方形表示土地被分隔而成的方块形状,合而为一词即为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