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太阴五行?
五行的“行”字,是木、火、土、金、水的排列组合,表示相生相克的关系和顺序,这种关系和顺序称“五行相生”或“五行相劫”; 干支记日法中,甲日为阳干,乙日为阴干,十天为一轮(天干十合一循环),每月三十天,故五月为丙午月,其中丙为天干,伍为地支;八月为戊申月,其中戊为天干,辛为地支……以此类推;
六十甲子中,每个天干都对应着十二地支,共为六十个组合。从五行相克的观点来看,阴阳各占一半,每一组中都含有克我的金、我生的火与耗我的水。例如:正月为寅月,属木,旺相,二月为卯月,属木,旺相,三月为辰月,属土,相……按照这一规律排下来,一年十二个月,五行为木的有六个月,为火的月份有四个月,为金的月份有三个,为水的月份有两个,为土的月份有一个。十二月分别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五行依次相生。
年与月相对而言只有农历(传统意义上的历法),但农历每年正月初一太阳由东方升起的时间并不相同。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农历的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里,太阳由东方升起的越来越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极致——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间为早晨6点26分54秒,此时阴极而阳生,日月俱东,所以这一天又称为“元夕节”。之后,太阳从东方上升的时间开始变迟,直至农历月末终于恢复到前一天晚上八点半的位置。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朔望现象”——即每月月初和月末的那一天,月亮与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
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直到夏至达到极限,此后白昼一天天减少,直至冬至,时间又回到了起点。在阴阳五行的范畴内,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每季末一个月属土(四季最后一个月为闰月,以补季节之不足)。如此阴阳交替,四时变化,万物生长收藏。这是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得出的认识,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因此指导着他们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