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五行属什么?
五行,在古时指五种金属元素,也是古代西方哲学中的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后来引入中国并加以演化,成为了后世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 中医讲的阴阳五行是建立在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五行”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归为五大类,并且每一类都用一种元素代表,这种思维显然受到了当时西方哲学的影响。 但中医学说的五行却不是元素,而是抽象的概念——它指的是事物存在的五种基本状态。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在内经时代,五行已经不仅仅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的物质运动形式或存在状态。它的本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元素。
这种动态的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体现得最为充分。比如,我们在理解气血这一概念时,不能把它看作是两个具体的东西(如血和气),而是理解为功能状态;同样,理解五脏时要理解成五个器官的功能而非实体。这其实就是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