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行怎么划分?

龙宪怡龙宪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题主所提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历法概念问题——农历与阴阳历的区别,以及一个中医理论概念——五行的归属问题。 先谈第一个问题。现在通用的公历(阳历)是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为基础的日历,其一年以365.24日为基准,一般分为平年和闰年,分别有365天和366天,每100年中约含11个闰年。为了调整每年的第一天是星期天,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闰年。

而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周期为基础的“太阴历”,也叫“朔望月历”或“阴历”,一年的长度基本上等于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即29.5306日。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一个节点上,所以并不是每个月都有新月出现(月初的月相是新月),也不是每一个月都有满月(月末的月相是满月)。这样,在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就有月相变化的二十八种样子。为了区分阴历不同月份的差别和适应二十四节气的要求,古人把一个月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名称不同,代表的时间段也各不相同。这样,一天就被一分为二,一半属月,一半属日。

我国古代将一个月划分为四个阶段,用四个汉字表示,分别是“朔、迎、弦、晦”。 “朔”,就是当月第一天(初一)的新月,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新月宜斋戒”之时; “迎”,就是当月中旬(初二到初三)的半月,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月半可祭祀”之时; “弦”,就是在当月最后几天出现的上弦月,也是古人说的“月明如镜”之时; “晦”,就是月底新月出现的时候,正是“日月相晦”之日。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有一节气和中气之分。

每年冬至节气的开始到立春节气的结束为“大寒”;立春节气的开始到春分节气的结束为“惊蛰”;此后每一个节气对应月份的中旬都是“惊蛰”;雨水过后十五天左右是“谷雨”;清明后十五天左右为“立夏”;小满后十五天左右为“芒种”;夏至后十五天左右为“小暑”;大暑后十五天左右为“立秋”;处暑后十五天左右为“白露”;秋分后十五天左右为“寒露”;霜降后十五天左右为“立冬”;小雪后十五天左右为“大雪”;冬至后十五天左右为“小寒”; 大寒至立春期间,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之后白天渐长,直到夏至,昼夜达到平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