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字几画五行?
《康熙字典》 阳(陽) yáng 5画,属火;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阳(暘) yáng 5画,属土; 两种字典里,“阳”字的笔画数都是5画。 但是五行却不一样。这是因为古代汉字没有统一规范的拼音化系统,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发音有时会不同,所以用字听音无法判断字义。
这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情形——同音字多义词。 “阳”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yáng(音扬),是一个姓;另一个读作yàng (音漾),指太阳。由于在古代这两个读音的“阳”字,所表示的词义不同,所以词的五行属性也就不一样了。 那么该怎么区分?请看古书里的例子: 李白的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其中“红”字读hóng(音宏)。《广韵》:“洪、虹,赤色。”故此“红”字五行为“火”。又如:“赤”《说文解字》:“赤,赫也。”段注:“朱亦赤也。”故“赤”与“红”同义,都为红色。 五行之“火”。 再看看另一例: 王维的诗《积雨辋川庄作》:“轻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寒”字读hán(音汉)。《广韵》:“寒,冷也。”五行为水。而“冬”字五行为水。
王维在诗里用的“寒”和“冬”,其实都指冬季,是特定场景下的通假字。这种情形在古代诗词里极为常见。 由此可知,当“阳”字出现在形容词前时,如“阳阳”、“洋洋”等,它的五行应该按前面的词来定。如做动词或名词时,它的五行应为土。 而这个“土”的字形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字形的演变过程中,“土”上面的那一点一直在慢慢变细,直到最后消失。这个过程就是“土”的“阴消阳陨”的过程。于是出现了“阴阳学说”里的“阳极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