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相出自哪里?
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产物,虽然被后来者批判缺乏科学性,但至今仍为我们所沿用。 关于五行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的《洪范篇》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基本上奠定了后世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心、相互关系为纲络的基本格局;而《尚书·周书·大诰》中也有“予弗知,其不弗受用?”的句子,说明先秦的文献中对五行是有认识的。 战国晚期,齐国学者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得中而王朝兴”或是“失中而王朝衰”导致的,这种观点很快流传开来。(“五德”指五行中的一行最旺,称为“德”或“王德”,交替时每行都必须有一得或一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禹锡赤璋作为自己的祭祀用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徐福等人劝说始皇“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仙人居之……其神灵所在必有金玉之类。”“于是遣徐福赍(zhī)黄金千斤,云求仙人于蓬莱山,格而不至。”徐福带着这些祭祀品东渡寻找仙境和祖宗,结果自然是失败的,但我们能从这段史书中看出五行在秦代的流行程度。
汉朝建立了道教信仰,五行也被融入其中成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东汉时期的五德终始说更是成了官方认定的占代王朝更替原因。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玄学兴起,许多道家经典都被奉为玄学经典,其中的五行思想更是受到士族的推崇。《晋书》中有“宣帝初,京房受《周易》,惟说五行,颇能应验;及蜀将姜维兴乱,房又数中。”的话,说明了这一时期五行的影响力。
隋朝建国后采取了不少恢复生产的措施,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恢复使用汉魏时期的货币,如五铢钱等,这可能与五行中土属中央、土生金的说法有关。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五行学说开始被束之高阁,很少有人提及。直到元朝中期之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寄希望于神秘的力量来扭转乾坤,五行再次受到重视并盛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