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字五行是什么?

戎娅舒戎娅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虻”的拼音是méng,笔画数一共13笔。 在古代汉语字典中,对“虻”字的解释是这样的: 《说文》云:“虻,虻也。从虫,明声。”段玉裁注:“今字作‘蠓’。《本草》名‘蠛蚋’者,即此物……北人呼为牛虻、蝇虻。”又引李善注《东观汉记》曰:“牛虻色黑,飞如蝉而小,其鸣如牛。” 由此可知,“虻”与“蜢”“蠛”“蠓”等字皆同源,都来源于上古方言中的“明”字。

“虻”字还有一个读音màng,这个音所对应的字,在古书中多指一种水虫——蚂螂(今通称“螳螂)。 比如《礼记·檀弓下》中有“送以马螂”的句子。唐孔颖达疏:“马螂,螳螂也。”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九中提到“马螂方”,“马螂”显然就是螳螂了。宋代苏轼《于潜道中寄子由二首》之二中也有“山鸡舞破春分晓,蚁斗消残夜漏长……”的句子,这里的“蚁斗”也就是螳螂斗蟀的情景。 “虻”字本义是指“虻虫”,这种虫子现在叫做“牛虻”或“蝇虻”。

古人把“虻”错认成“蜢”,把“黾”和“蜢”混为一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南宋朱熹撰写的《诗集传》就错误地把“风雨凄凄”中的“萋萋”读成了“咪咪”(见该书卷九)。清代学者王相在注释《诗经·豳风·七月》时同样犯了类似的错误——“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中的“葵”字,应该作“苜蓿”解。清儒俞樾在其著作《群经平议》中特意指出:“古书中的‘葵’字多误作‘芑’‘菁’‘薁’,‘堇’‘稷’;《周颂·良耜》之‘畟畟’,《鲁颂·駉》之‘有稷’,《小雅·甫田》之‘播黍’,皆‘葵’也。《七月》之‘八月载绩’,《豳风·鸱鸮》之‘九月肃霜’,前章言桑,后章言黍,皆‘葵’也。《大雅·生民》之‘厥初生民’,《公刘》之‘笃生武王’,谓武王始生也。《毛诗序》曰:‘笃,厚也。’然则此二句言后稷生于厚地之中亦‘葵’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