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代表五行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运六气”,用天干地支表示年份的干支纪法,每个干支代表一定的时间周期。其中: 甲子为第一年,甲属木,子为水,年逢甲子,金水相生; 乙丑为第二年,乙属阴木,丑为土,年逢乙丑,阴木克土。…… 壬辰为第四年,壬属阳水,辰属土,年逢壬辰,水土相克; 癸巳为第五年,癸属阴水,巳属火,年逢癸巳,水火相克…… 周而复始,每年都有一个对应的干支,每五年一个循环。在十二个月中,每月都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对应着,如正月立春,寅月卯日,天干属木,地支属木,所以叫“乙卯”正月。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运相袭而无一运之留止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也就是说一年当中,五行的变化是连续不断的,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比如农历二月,春分雨水,阳气升腾,是丙寅月,阳火上承,但月中阳极生阴,所以在月末三天,便为丁卯月,阴阳交替;三月清明谷雨,阴气渐盛,又是戊辰月,阴阳平衡;四月立夏小满,阳热炽盛,故己巳月,阴阳交替;五月芒种夏至,阴阳持平;六月小暑大暑,阳极盛阴极弱,故辛未月,阳热伤阴。
当然这个阴阳是相对于人体而言,在人体则阳盛为热,阴盛为寒,在外则为热多寒少,在内则寒多热少。如此循环往复,周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