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里包含了阴阳、四时、方位等元素,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体系的大框架。 五行学说最早在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黄帝内经》首次完整记录了五行学说的体系,它认为人体是小的世界,应该遵循大世界的规律,于是把人与大自然做比附,用五行来说明和解释人体的生化过程。
后来司马迁撰写《史记·乐书》,第一次完整叙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奠定了中医学运用五行理论的基础。 在中医基础理论里,五脏被视作人体的中央,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五脏之间互为表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六腑相辅相成,推动着整个机体不断地运行。 外界的事物可以通过五行归属而作用于五脏,比如“怒则气上逆,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忧则气郁”,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到五脏功能的运转。而体内的各种津液(包括汗、泪、唾等等),体内产生的垃圾毒素,也可以按五行归属而通过经络输布到相应的脏器,进行消化和吸收后再利用。 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中医的话,也许中医所谓的阴和阳、表和里的划分其实是指物理性质上的正向和逆向,它们分别对应了体内物质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的过程。
五脏所对应的五行只是用来标示它们的功能特点的符号而已,这种功能特点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着明显的生物进化痕迹,也是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反应机制。 所以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内环境的应激性反应总是努力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