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字五行属于什么?
“黎”字的字义和来源 《说文》载:“黎,庶民也。从里,里亦声。”段玉裁注云:“今人作里,古音里、黎二字同。”可见“黎”即“里”的意思。又因古代部落以黎为号者不少,故其又引申有黑意——如“黎黑的”;再则引申指罪徒——“黎庶”“黎京”,又特指奴隶——“隶黎”。
由以上意义引申,复可理解为众多的、密集的等义。而由黑义还可引申出“晦暝”“黎明”之“黎”,此“黎”乃初升之红日,与夕月相对,故有“晨曦”“黎明”之称。若用现代语汇表述,则这些意义可概括为:黎=里+(光)明→里弄(胡同)→民众+光明(或黑暗)→黎明(夜晚)→早晨(时间) 总之,“黎”作为汉字,其字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着的。但“黎”的基本义则是“众多、繁盛”。这正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那个既简单又生动的事实:一簇芦苇叫做“一黎芦苇”,一片芦苇则称为“苇黎”。
关于五行,“五”是数,“行”是事,所谓五行,指的是五类事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木、火、土、金、水,比也。”东汉郑玄注:“五者,以其气相比,非质也。”所以,五行不属于五种物质。《礼记·乐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可见五行在先秦时代已为人们所熟知,成为常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象 foot 也。”“步趋”是人行走时的两种步伐,有足形,指行具有运动性的特征。“行”有途径、方法、道几、规律的引申义,《说文》:“从彳者,从辵者,皆行也。”《尔雅·释诂》:“道,行也。”《易·履》“道义”,《释文》引韩康伯注:“道,行也。”《管子·立政》:“大上之道正也,其往也,人莫不正,故正者为行。”
汉字属于形声字,“金、木、水、火、土”为形旁,“行”为声旁。所以,“金、木、水、火、土”属于五行之名。“金、木、水、火、土”既非实体,也非五类事情,每一种名称代表一种行,如金行、水行、木行、火行、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