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怎么解释?
五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伪,因为五行是中国古代基本哲学范畴之一,其本质也就是古人对于世界本原和人类社会现象的理解。 五行的概念起源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邹衍学派,他们认为世界上有三种运动,分别是水、火、木、金、土行,分别对应着滋润与向下运行,热与向上运行,生机与向四周延伸运行,肃杀与向下运行,堆积与向中央运行。
在邹衍等人这里,五行并不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种运动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人们无法理解五种运动的原理,所以便以为这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并给这五种物质冠上了“金木水火土”的名字。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天命在里面作主,人类社会的制度、国家、人的命运等等也是如此,一切都得按着自然的规律来运转。而五行,就成了阴阳之下的人间代表,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一点正如君主与臣子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一样。
董仲舒的弟子们编写的《春秋》公羊传注疏里面提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是:“角属木,木生火故春属木;征属火,火生土故夏属火;羽属金,金生水故秋属金;宫属土,土生木故冬属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需要提请注意的一点是,在这里五行被赋予了季节的颜色,这是古人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东西,春天草木萌发,自然是绿色,夏季万物茂盛,当然是红色,秋季枝叶泛黄,自然是黄色,冬季枯木败枝,自然是黑色。而土则是诸行之中唯一没有颜色的,因为它既不像木那样萌芽,也不像火那样熊熊燃烧,更不会如金那般呈闪烁之态。四季中的最后两月(农历十月和十一月)就被认为是属土的。这种五行配季说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相生相克外,五行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它的“主体性”很强,它总是作为中心出现在各种事物之中。比如我国古代将五色与五行联系起来,用五行来象征五方、五脏等等,都是体现出了五行的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