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中五行属什么?
益远最佳答案
五行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阴阳和五行。 《黄帝内经》中说到“阳化气”、“阴成形”,这里指的就是阴阳,而物质实体就是阴形成的,功能就是阳化气的。所以,人体阴阳是相对静止的,形体是不断运动的。 那么如何划分这些运动着的人体呢?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五行这个工具——把五方、五味等划分为五类,再把五类的属性推及到其它各方面。五行是古人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广义性、笼统性和抽象性等特点。中医理论中讲的五行不是特定的一个或一组,而是一个范畴,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形式和数量,所以能够灵活地应用于各门学科。
比如《黄帝内经》中讲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形”就可以划分到五行之中,因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相反,“神”就是无形的状态,属于阴阳中的阳气,它是功能的表达。人的形体是由阴精所构成的,精神(功能)是由阳气(元气)所表现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人之五行,也是正常人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五行状态。
如果人的形体缺乏了某种金属元素,中医理论中就会认为它的五行欠缺,也就是缺少形成形的物质基础,人就不能正常的生长(长大长高),这是缺什么补什么的补偿理论。如果一个人的形体过于亢盛,比如说身体过高过大,中医就会认为它的五行太过,就需要削弱它的功能,让它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反过来,如果一个形体矮小瘦弱的人,却有一个非常强壮的功能,这就不符合正常的五行生克关系,就要削弱它的形体,让它的功能恢复到正常情况下来。所以说,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它的作用也是从整体调节人体的平衡。
关于“人”在五行中属于哪一行的讨论,历史上可谓众说纷纭。
《医学源流论·五行之理不外五气论》提出:“五行之名,虽曰木火土金水,而五行之理,则水火土金气也。在天则谓之气,在地则为化,化生五味,成乎水火木金土之质,质又化生万物。人处万物之中……其受天地之气生化……惟气化之理而已。”指出了五行是概括自然界各种事物属性的五大类,五行的实质是五气,人亦生活于大自然中,当然也离不开五气之“生化”,从而得出“五行之理即五气之理”,人身亦不离五气之理,即人身亦不离五行之理的结论。
《医碥·气血精神论》说:“水为精,火为神,土为血,木为气,金为肉。”张遂川《医宗必读·气血精神论》亦言:“气属木,精属水,血属土,肉属金,神属火。”以上两书均把人身的脏腑经络等形态结构之“质”和精气神等生理功能之“用”分别配属于五行。这说明五行实际上概括了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活动。
《幼幼集成·胎产心法要诀》中说:“金胎木母要分清,母主胎元气血生;金主骨骼肌肤厚,木从金化理当荣。……金不生木木自枯,儿形短小血不足。木能生火火全凭,血旺荣华赖水升。土旺能生金,自然形壮筋骨紧,水旺能生木,自然长大血充洪。……五行相生次第分,六淫互克病难生。”把人体的“肾、心、肺、肝、脾”五脏与“精、气、血、津液”等生理物质基础和“筋、骨、肉、脉、皮毛”组织结构等“质”和“用”的特点分别配属于五行,并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脏的生理上的相互促进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以上医家论述中可以总结出: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把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从而概括了人有各种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从总体上反映了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结构紧凑、功能互补的一个统一体。并且运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五行生克规律,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以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关系。